川港音符跃动制度优势 两地共谱“一国两制”协奏曲
本报讯(记者 许晓宇 吴永浩)当香港流行音乐的国际视野与巴蜀文化的千年积淀在川剧锣鼓声中碰撞,一场跨越制度边界的文化化学反应正在上演。4月30日,第十二届香港国际音乐节四川赛区在成都启幕,这场以“音乐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纲领的盛会,成为检验“一国两制”制度韧性的鲜活样本。
制度协同:香港规则与内地资源的“和弦效应”
自2013年创办以来,香港国际音乐节依托香港国际化的赛事标准,累计吸引全球逾30万人次参与。本届四川赛区创新采用“双轨评审机制”——既保留香港赛制的国际化评分体系,又引入川渝非遗艺术评估指标。获奖者不仅能晋级香港总决赛,更可直接对接香港演艺学院深造通道,这种“一次参赛、两地认证”模式,正是“一国两制”框架下制度性协同的典型案例。
“香港的金融法律体系与四川的文旅资源形成完美互补。”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孙宁在现场透露,赛事期间将同步启动香港产品入湾出海贸易洽谈会,川港企业可通过香港自由港政策实现“文化产品跨境双认证”。
人才环流:跨境孵化器的“超导体效应”
活动现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成都文韵嘉诚签署的《艺术创新实验室协议》引发关注。该实验室将建立“双导师人才库”,集结香港数字音乐制作人与四川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融合川剧变脸与电子音乐的实验性作品。参赛选手在原创组比赛中,可选择将羌笛、蜀绣等非遗元素融入作品,经由香港团队进行国际版权包装。
澳门法律界人士特别注意到,实验室创新引入“知识产权跨境托管”机制,作品可同步登记于内地版权局与香港知识产权署,并通过澳门担任葡语国家版权中转站。“这相当于为文化创意装上‘制度转换插头’。”赛事法律顾问表示。
文化共融:传统与现代的“量子纠缠”
启动仪式上,《春色满园》的川剧绝活与俄罗斯杂技金奖《春芽》同台演绎,香港导师郭姝豫的《一样的月光》经AI编曲技术转化为双语版本。这种文化混搭背后,是“一国两制”赋予的独特优势:香港团队将带着赛事期间采集的彝苗山歌样本返港,利用国际一流制作技术开发数字音乐藏品,再通过四川的直播电商矩阵推向全球市场。
据悉,赛事将联动多方资源搭建产业赋能平台,通过音乐大赛、“跟着音乐去旅行”音乐短剧宣传、城市音乐周、香港青年内地旅行研学团、香港产业投资洽谈会、产品入湾出海贸易洽谈会等系列活动,推动音乐产业与文旅、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这场音乐对话,既为青年艺术家铺设国际化成长通道,更致力于为川港两地在文化共融、产业共兴、人才共育等方面提供创新样本。
责任编辑 刘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