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
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是在中国共产党⾰命、建设和改⾰开放伟⼤历史进程中留下深深光辉⾜迹的⼈物群体。为纪念葛建豪诞⾠160周年,蔡和森、向警予诞⾠130周年,李富春、蔡畅诞⾠125周年,5⽉17⽇,由天津市和富⽂化发展基⾦会与南开⼤学和富研究中⼼联合主办的“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亲属代表,来⾃财经联合研究院、中央党史和⽂献研究院、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和北京⼤学、⼭东⼤学、中国⽯油⼤学、湘潭⼤学、⼴东海洋⼤学、中华⼥⼦学院、武汉⼤学、南开⼤学、天津⼤学、天津师范⼤学等⾼校的特邀专家与学者,以及长沙近现代⽂物保护管理中⼼、湖南省双峰县委、湖南双峰县党史研究室、天津市和富⽂化发展基⾦会等单位的代表。
南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崔满顺,中国新⼀代⼈⼯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院长、南开⼤学和富研究中⼼主任、南开⼤学原校长、世界⼯程组织联合会原主席龚克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和富研究中⼼秘书长、南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纪亚光主持。
崔满顺在致辞中代表南开⼤学对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她指出,在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纪念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和富⾰命家庭研究,⽽且有助于推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局。围绕会议主题,她提出三点倡议:⼀是要持续深化和富⾰命家庭的学术研究,不断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影响的⾼⽔平研究成果;⼆是要持续增强思政引领,以和富家庭研究作为桥梁,进⼀步推动党史育⼈,⽴德铸魂;三是要持续深化学习运⽤,专家学者与青年学⼦既要做好研究者,也要争当宣讲员,通过学术成果转化让红⾊历史“活”起来,让⾰命精神“传”下去。
龚克在致辞中以深沉的历史纵深感回顾了⾃鸦⽚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壮阔征程,诚挚地表达了对以⽑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李富春等为代表的党的杰出领导⼈,以李⼤钊、瞿秋⽩、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以⽅志敏、刘志丹、黄公略、许继慎等为代表的杰出将领,以廖仲恺、何⾹凝、邓演达、杨杏佛、沈钧儒等为代表的党外亲密战友,以鲁迅、邹韬奋、闻⼀多、郭沫若、李四光等为代表的科学⽂化战⼠,以及所有为中国⾰命和新中国发展做出巨⼤贡献的伟⼤先驱们的深切怀念。在和富⾰命家庭诞⾠周年之际,他引⽤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等⾰命先辈的诗词、对联,回顾和富⾰命家庭⼈物在留法时期、⾰命时期、建设时期感⼈⾄深的英雄事迹,⾼度赞扬了和富⾰命家庭的⾰命精神与爱国情怀,最后以“让我们⾼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迹前进吧!”勉励青年学⼦为建设⾃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砥砺奋⽃。
本次研讨会⾯向全国开展了征⽂活动,共收到65篇论⽂,经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进⾏匿名评审,最终确定特别荣誉奖12名、优秀论⽂奖12名。在开幕式上,龚克教授、李勇主任向征⽂获奖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次研讨会邀请天津市和富⽂化发展基⾦会创始⼈、南开⼤学和富研究中⼼主任李勇,中国经济50⼈论坛代表、财经联合研究院院长许善达作特邀报告。特邀报告环节由南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健教授主持。
李勇围绕“继承⾰命先辈们的选择与探索精神”的主题,重点探讨了“中国先进分⼦为什么在各种社会思潮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分别从国际⼤视野和地缘政治、⾰命先贤的选择和尝试以及蔡和森、李富春个⼈选择等⼏⽅⾯,对这⼀问题进⾏了深⼊探讨。⾸先,俄国⼗⽉⾰命后苏俄政府发布的《加拉罕宣⾔》,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承诺改变了国⼈对苏俄新政权的认知,对中国的先进分⼦选择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其次,⼗九世纪中叶以来维新变法、⾟亥⾰命等救国实践的接连受挫,促使李⼤钊、陈独秀等先进分⼦转向⾰命道路,⽽蔡畅等底层民众在封建压迫与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存困境,则印证了⾰命作为民族解放⼿段的必然性;最后,以蔡和森、李富春为代表的⾰命先辈,通过系统研习各类主义、留法勤⼯俭学的实践检验,最终完成从各种思想抉择到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其⼼路历程恰是先进分⼦群体⼼路历程的缩影。作为“⽼三届⼀代⼈”,李勇向青年⼈寄语,希望青年⼈在学习和研究“和富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深⼊了解中共党史和⾰命先贤的选择,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命先贤的理想信念、优秀品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命先贤勇于探索的精神。
许善达以“李富春——中国⼯业体系建设的奠基⼈”为主题作⼤会报告。通过梳理李富春对新中国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作实践,他认为李富春同志在新中国⼯业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对此进⾏深⼊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许善达对党史研究提出两点建议:其⼀,在史实研究层⾯,应正确看待党的历史上的成就与失误,坚持正确党史观。他以李富春在“⼤跃进”时期主动调整经济指标、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字⽅针为例,说明党史研究既要客观呈现历史成就,更要深⼊剖析决策背后的复杂历史条件,避免简单化评判。其⼆,在⼈物研究维度,许善达主张既要研究党的核⼼领导⼈物,也要多关注党的⾼级⼲部。他指出,李富春作为党的经济⼯作的重要⾼级⼲部,其政策执⾏中的实践反馈直接影响了党中央决策优化,这种“决策—执⾏—修正”之间的互动逻辑,应成为理解党的领导的重要切⼜。这⼀研究视⾓,为深化⾰命家庭研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注⼊了新思考。
在主旨报告阶段,北京⼤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绪武、湘潭⼤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永春、中国⽯油⼤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福运、南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美玲、南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姬丽萍、北京⼤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贾凯、⼭东⼤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马明冲、南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纪亚光分别以“蔡和森的中共党史研究与中共党史学科知识体系”“留法期间蔡和森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和传播”“蔡和森对党内民主的思考”“从中国式现代化视⾓看中国的计划经济以及李富春的贡献”“新中国成⽴初期蔡畅对妇⼥参政的推动”“蔡和森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贡献”、“建国初期李富春与‘鞍钢宪法’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命家庭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进⾏了系统报告。南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盛林、肖光⽂先后主持了主旨报告环节。
在交流研讨环节,和富⾰命家庭亲属代表于今、长沙近现代⽂物管理中⼼副主任卢浩、双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晔、⼈⼯智能咨询顾问赵宏⾼分别就“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精神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纪念场馆助⼒⾰命⽂化宣传教育”“AI助⼒和富家庭研究”等⽅⾯进⾏了发⾔交流。征⽂获奖代表邓晨就“近⼗年国内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研究述评”、尹晓奔就“蔡和森⼊党时间考证”、 杨⽻航就“留法学⽣‘⼆·⼆⼋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创⽴的贡献考察”、王钦双就“蔡和森对党的批评和⾃我批评作风的践⾏及贡献”、周伟东就“论蔡和森在中共党史上的开创性贡献及现实启⽰”、丁宜宁就“蔡和森军事思想探析”、王雅宁就“向警予在武汉的重要活动与贡献”、苗体君就“试析向警予对中国共产党早期⼯⼈运动的贡献”、任梦磊就“公私合作:抗战时期李富春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创新实践”、李国忠就“《抗战军队的政治⼯作》作者新考”、⽯雷就“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李富春”、廖勇就“李富春与新中国科技政策体系建构探赜(1949-1965)”、曾浩就“蔡畅与新中国农村妇⼥经济赋权的探索”展⽰了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研讨环节由天津市和富⽂化发展基⾦会秘书长曹军、《百年潮》杂志社副主编杨琳、⼭东⼤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明冲先后主持。
会议闭幕式由纪亚光教授主持并作总结发⾔。纪亚光在发⾔中深切缅怀了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表⽰本次会议不是结束,⽽是⼀个起点,和富家庭成员的⾰命精神与崇⾼风范将会继续影响⼀代又⼀代青年⼈不断发愤图强;同时,对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表达诚挚感谢并呼吁⼤家在新的起点上共同努⼒,持续推进蔡和森、李富春⾰命家庭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共党史⼈物的认识,传承红⾊基因、弘扬红⾊⽂化,凝⼼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的⼒量!(通讯员 刘静瑶 杨张鹏程)
编辑:杜斯律
审核:刘郁鑫
总编:刘颂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