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张振海:解读节气“处暑”

 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处暑” • 专栏作者 张振海

 

F:\0爷奶的文件\文化研究  大题目 大手笔\1节气 节日 时令 讲座 备课\3节气的图片\1每次方便张老师编辑 提供的图片\3处暑 图片 压缩\处暑.jpeg 

 

一、  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三、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5年08月23日,04:33:35节气 处暑

 

处暑1

img3

多音字  拼音:chǔ chù 注音:ㄔㄨˇ ㄔㄨˋ

这里的发音为三声应读:chǔ。“处暑”chǔ shǔ(口读二声-除)

多义字  繁体字,處,从虍(hū),从処(chǔ)。“処”意为“茶几旁”。“虍”指虎皮,意为:“保护”,引申为:“安全”。

“虍”与“処”合起来,本义:安享饮食。转义:安乐窝。

处chǔ 居住。身在某处(某地或某种情况)。存在,置身(处境)。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相处)。决定,决断(处理)。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处罚)。 止,隐退(处暑)。也是姓

处chù 地方(住处)。某些机关的名称(办事处),机关里划分的部门(保卫处)。未使用、开垦过的(处女地)。药方(处方)。职称(处长)。这里主要是:chǔ 止也,去也。隐退、躲藏、消散、去除、终止的意思。

img4

暑:shǔ 炎热,熱也。本意是:炎热(形容词)。也是:炎热的日子(名词),如夏季、暑月。

、从。热也。《说文解字》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者”不单指人,还包括世间万物,所以“暑”

即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之意。也可以把“暑”拆分成“日”、“土”、“日”来理解,暑天土地上下都被太阳烘烤,非常炎热。有谚语为证:“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中医认为,暑“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暑邪。

古人认为,暑乃热之极。暑下面那个“者”,在篆文里本是滚水沸腾的“煮”,寓意“天热如煮”,到隶书才演化成“者”这里主要指炎热,也指炎热的日子。跟“寒”相对。

处暑chǔ shǔ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秋季的第二个。每年阳(公)历的8月23日前后交节,今年是08月23日,04:33:35。星柄 (西),太阳到达黄经150°即是。星座划分:处女座(处暑、白露)。“三暑”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解读:七月中气,夏季的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隐退、消散、去除。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逐渐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出暑。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

虽然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处”是消退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

三候

img5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处暑之日鹰乃祭鸟五日天地始肃,再五日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解读: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猎捕后先摆列出来,像祭拜牺牲的猎物。前面解读小暑时学习猎捕的幼鹰已经可以捕捉猎物。

二候,天地始肃。

解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三候,禾乃登。

解读:“登”即成熟的意思。五谷成熟时。黍、稷、稻、粱(大粒的小米或高粱)等榖类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古时还有趁此把成熟的禾谷呈献给天子。

特点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表示“三伏天”过去了,炎热暑天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节气、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这个节气明显的特点

1.气温下降

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西伯利亚或蒙古冷高压不断来临,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2.秋高气爽

受冷高压影响,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开始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若空气干燥,刮起阵风,一场像样的秋雨,人们会感到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

3.雷暴天气

雷暴天气有所减弱,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4.秋雨绵绵

我国大部地区开始进入少雨期,但是华西等地区秋雨偏多。雨日虽多,雨量不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以绵绵细雨为主。

总的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感觉很舒服。

要注意,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天气转凉,人们会有懒洋洋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贮存体内阳气。

习俗

这个时节的民间习俗有很多。主要的有

处暑前后秋风送爽、秋色宜人,民俗多与喜秋、迎秋、赏秋、游秋有关。

处暑前后正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人们俗称“七月半”,更有人把中元节说成“鬼节”,不甚其道的跟着瞎忽悠,形成很多误读、曲解。这个说法不对!中元节不是“鬼节”。

img6

1.中元节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中元节”,还有“上元节”“下元节”。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上古时期的先民选择农历七月为吉祥月、孝亲月,利用七月十五举行隆重的祭祀,把时令佳品、百味五果优先供奉给自己的祖先及神灵,以表达“感恩之情”。

道家“中元节” 诵经祭祀祖先,提倡普度众生。

佛家“盂兰盆节”诵经供奉佛祖,提倡孝亲报恩。

儒家“孝悌思想”诵经修心养性,提倡忠孝仁义。

传统的“中元节”本来是一个祭祀的日子——核心是敬祖尽孝。实际是个“感恩节”。(另文详介)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是祭祀神仙,慰藉祖先,表达虔诚的敬祖、孝祖。到了唐宋甚盛。

3.开渔节

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鱼虾贝类发育成熟,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停留在海域周围,是渔业收获的时节。人们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img7

4.煎药茶

自唐代盛行。家家户户煎凉茶。药店配制药方,家庭煎制备饮,意喻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很有好处民间还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

5.拜土地

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拜谢土地恩赐、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畜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img8

6.迎秋游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到野外迎秋赏景,看疏散自如的云朵,天高云淡,云卷云舒,格外好看。所以民间也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在古代,即便是皇帝都会在这一时期与百官一起出行游乐!

img9

7.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荷叶鸭、核桃鸭、烤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

8.吃龙眼

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处暑的时候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配着稀饭一起吃。

9.吃丸子

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养生

img10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五行对应金,五脏对应肺,五志对应悲。养阴、养肺、养神。

饮食清洁,偏嗜不宜。少食肥甘,清淡为宜。冷热适中,软硬适宜。

衣:处暑由热转凉,阳气由泄向收,不要急于增加较厚衣衫,“春捂秋冻”,就是让体温在秋时勿增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衫,以保护阳气,避免寒气入体。

食: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住: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增大,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早睡早起。要开窗换气。

行(运动):适量运动,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广播操、太极拳、散步等,避免大量出汗,以免伤害阳气和阴精。

情:从容平和,不急勿躁,畅游郊野,登高望远,开阔心胸,陶冶情操。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贡献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遗产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经典 详见概论和纵览

处暑配诗词

唐•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黍shǔ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zhuó zūn

宋•陆游《闲适》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文化杂谈 详见概论和纵览

下面更精彩

处暑的民谚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禀仓。 bǐng‌

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的儿歌

处暑微风阵阵凉,

葵花朵朵向阳光,

如今已到丰收日,

家家户户满地黄。

处暑到来 气温已下降,

北斗七星 柄指西南方,

禾苗茁壮 丰收不停忙,

朵朵荷花 点点明又亮,

普度众生 心愿灯内装,

开船出海 撒下千张网,

鱼儿虾儿 满满几箩筐,

无欲则刚 秋高气也爽。

处暑藏头顺口溜

晨秋风微凉,

头午间艳阳。

处红绿紫黄,

热渐去清爽。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创建时间:2025-08-20 10:37
热点文章
浏览量:3560
首页    国内民生    专栏作者张振海:解读节气“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