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 张振海 解读节气“白露”
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白露” • 专栏作者 张振海
一、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三、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5年09月07日,16:51:41节气 白露
▲白
会意,字从丿,从日。丿意为不,写在日的左上角,表示“在前的不算(日出前的天色不算,指白天)”,转义为“开始(从日出开始)”。“日”指太阳。丿与日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开始,到日落前的天色,即白天。
象形,甲骨文象日光上下照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
多义,本义,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颗白米粒,后为霜或雪的颜色,与黑相反。引申,*光亮、明亮(东方发白)*清楚、明白(真相大白)*没有加上任何东西(空白、白卷)*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戏曲或歌剧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表示(道白、独白、对白)*与“文言文”相对“新文体”“大众语”,白话文(半文半白、文白杂糅)。 *把字读错(念白字)*把字写错(写白字)*表示轻视或不满(用白眼看人、白了他一眼)*象征反动(白匪、白军)*指丧事(白事)*姓(白居易)。
秋的五行属金,五脏主肺,五色为白。
秋的五行属金,庚辛是金,西方是金,西方白虎,金是白……古人用以代表秋季、西方、金、肺……等。这里主要指,本义的白,白色的露水,露凝而白,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
▲露
多音字,lù lòu 这里读lù。
多义字,
*lù露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物体上的小水珠。
*用花、叶、果子等制成的饮料(杏仁露)*制剂(花露水)*显现出来,没有遮蔽(暴露)*在房屋外面(露宿)。 露是指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地物上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与“霜”不同。这里主要指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白露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秋季的第三个。每年阳历(公历)的9月8日前后交节,去年是9月7日,今年是9月7日16:51:41。北斗星柄指向庚,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即是。年轻人关注的星座划分:处女座(处暑、白露)。“两露”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节。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礼记》所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孝纬经》:“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
解读:八月节气,天气渐凉,阴气渐重,在清晨发现地面和植物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阳气收敛,阴气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故称白露。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三候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再五日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
解读:鸿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此时,鸟从北向南飞,大曰鸿,小曰雁。
二候,玄鸟归。
解读:玄鸟即元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
三候,群鸟养羞。
《礼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解读: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羞xiū是馐xiū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养羞是指储藏食物。百鸟开始贮存粮食干果以备过冬。
★特点
立秋之后,处暑表示炎热的结束,白露表示凉爽的开始。处暑表示孟秋的结束,白露表示仲秋的开始。(每个季度的三个月都分别称为孟、仲、季;初、中、晚。)
气温迅速下降,降水明显减少,空气比较干燥。早晚温差明显(可达十多度)。
谚语说,“过了白露节,日暖夜里凉”,是说白露后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白天炎热干燥,晨夜凉爽且有露水,这是秋季典型的气候。
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凉爽的秋天到来。“露”是白露节气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北方部分地区,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所以有俗语说:“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习俗
民间习俗很多,重要的有:
♥“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包括白芍sháo、白芨jī、白术、白扁豆、白莲子、白茅根、白山药、白茯苓、白晒参、百合。这“十样白”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还有说白木槿jǐn、白毛苦等,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wēi乌骨白毛鸡或鸭子,吃了可以滋补身体。白露鸡最为出名,为清朝宣统年间御厨郑大水所创。后传至北京著名清真饭店“西来顺”。后来又由名厨杨永和传到清真饭庄“鸿宾楼”,成为名菜。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
其实,白露是感冒流行的季节,多喝些鸡汤可提高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对于那些已被病毒感染的患者而言,多喝点鸡汤有助于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等症状。白露吃鲜美的白露鸡必不可少。
♥“拜大禹”相传白露时节,蒹葭苍苍中的太湖渔家有举办盛典,祭拜大禹的传统,延续至今。白露时节祭禹王,禹王是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都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禹贡》里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泽底定”。震泽便是太湖的古称。大禹治水由北而南,从黄河至江淮,最后在太湖将兴风作浪的鳌鱼镇于湖下,消除了水患。一年一度的秋季祭典就在白露之后举行。为了能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能在捕捞季获得好收成,太湖两岸以及周围地区的渔民在白露时节赶往太湖中央小岛上的禹王庙进香、祈祷神灵的保佑。据清乾隆年间《太湖备考》所载,禹王香期一般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送神。祭拜时,人们许愿将把捕捞的第一条肥鱼献给禹王。
♥“祭秋社”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秋社和春社都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日”。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白露、秋分前后,是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
★民间习俗主要的还有:收晨清露(露水)、喝白露粥(秋粥)、喝白露茶(秋茶)、饮白露酒(米酒),吃龙眼肉(桂圆)、吃番薯丝(地瓜)
★养生
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训诫,民俗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的说法。古语有:“白露勿露身,早晚更留神”的提醒。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说,处暑时天气仍然较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也就是说白露一过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膊容易受寒。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缓解秋燥、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
白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普通感冒、细菌感冒、病毒感冒”疫情时更要注意这些问题。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文化贡献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遗产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经典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杂谈
下面更精彩
白露,文人抒情
秋高气爽,风轻、水长、云淡、天高。
白露含秋,那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诗意般的韵味。这个季节最为写意,它既有水墨的浓重又有工笔的细腻。
白露,民间谚语,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
《诗经》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