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张振海解读节气“立冬”
《澳门法治报》致谢:作者和读者
港澳特区、台湾同胞、海外华人特别热衷祖国的传统文化,《系列解读》不仅在当地热读,而且在祖国内地也反响强烈,关注度、阅读量,超乎寻常。《澳门法治报》已达万千多人,还在增加。特此感谢作者和读者!
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立冬” • 专栏作者 张振海

一、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三、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5年11月7日12:03:48节气 立冬

★ 字源
立

“立”象形,甲骨文象一个人正面立于地上(人+ 一)。会意,《说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之上”。后引申为设立、建立、树立等词义。

<动>站立:站着。停立:停止。竖立:耸立。设立:建立、立法。存在:立身、独立。
<动>立朝、立君: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副>立刻:马上。
“立”象形、会意:从大立一之上。本义:笔直的站立。大人也。一地也。
在汉字中“立”字常指成家立室、立业,男人顶天立地承担责任。
顾名思义,“立,建始也”,制定、成立、存在。用于节气表示季节的开始。这里主要是建立、建始,季节开始的意思。
冬
甲骨文从仌从夂。汉字上面是夂,下面是两丶。
夂 是一个汉字 zhōng 。古同“终”。夂 意为“终止”“到头”“到顶”。
“丶” 是一个汉字zhǔ 。又是汉字笔画。还是标点符号。古同“主”,同“注”,视为太阳。丶 意为“入主”、“进驻”,再从鼓,冬声。本义:敲鼓声。
“夂”及 “丶”和“丶”代表冬季的三个月。其中最下边的“丶”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一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的位置。中间的“丶”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二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更靠里边的位置。“夂”意为冬季的第三月,(太阳)所能照进室内最里边的位置。说明阳光在逐步倾斜。终止月。
“冬”古文终字,本义是一年结束的意思。“冬”四时尽也,是四个季度的最后一个。“冬”古文从日,因为在古代阳光是最受关注的。这里主要是古文终字。四时尽也。冬季过后一年结束。
★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冬季的第一个。每年阳历(公历)的11月7日前后交节,去年是11月8日,今年是11月7日12:03:48。北斗星柄指向乾(西北)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即是。年轻人关注的星座划分:天蝎座(霜降、立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气、节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解读:今人对“立”的理解与古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字义见前,节气则是……作物全部收获晾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隐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是万物收藏,规避寒冷,冬季开始。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下半年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入冬),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华北、北京11月初已一派冬天的景象。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其气候,风雨、湿度、气温等,此时处于转折点上,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转变。
★ 三候
《太初历》 《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岁共七十二候。
解读:我国古代将每年(岁)划分成四个季度(时),每季三个月,四季十二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季六个节气,全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三个候,全年共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有植物候应;动物候应;非生物候应。七十二候应依次变化,反映一年气候变化的情况。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立冬之日水始冻,又五日地始冻,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
解读:水始冰,冰寒水,冬寒水结。水已经能结成冰。薄薄一层,还不坚固。
二候,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解读:土地也开始冻结。含有水分的土才会被冻住。孟冬冰始,仲冬冰壮,季冬冰盛。冬为“终了”但未“结束”。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入于淮为蜃。
解读:古人认为雉变成大蛤了。雉即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变成大蛤了。
★ 特点
1南北两方,温差拉大。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南方有些地方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2热带气旋,强弩之末。如果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冷空气强,不易有台风。
3华南秋夏,南北两季。
4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5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6偏北风多,风力加强。
7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冬天因为气候、气温、气压特点,陆地、海洋地理特点,地球自转特点盛行西北风。又因为立冬时节,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低,白昼时间缩短,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
★ 习俗

祭天祭祖:立冬是古代的大节,习俗最早始于汉魏时期,这天皇帝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祀、迎接冬气。还要给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逝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掠夺与侵袭。
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以尽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丰年,先民自己亦获得休息与饮酒的酬劳。后来虽然没有那么浓厚的氛围了,很多风俗都传承至今。例如
吃饺子:“好吃不如饺子”“交子之时饺子”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除夕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季和冬季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水饺外形似耳,人们认为吃了它耳朵就不会受冻了。吃饺子还有典故趣说。

补冬: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冬泳: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立冬之日许多城市,特别是哈尔滨等寒冷城市冬泳健儿横渡畅游江河湖海,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学:冬天夜间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
拜师: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
★ 养生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è,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jí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季养生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因地而异,因人而别。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有虚实寒热之辩,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进补”应科学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文化贡献
文化遗产
文化经典
立冬配诗词
唐•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文化杂谈
下面更精彩
*冬季的别称
三冬,九冬,严冬,清冬,玄冬,穷冬,穷阴……
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合称“三冬”。唐代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又称“九冬”。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hé
严冬,“严”有“程度深”义,极其寒冷的冬天,又称“严冬”。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piāo yáo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又称“清冬”。唐代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玄冬。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冬位北方,其色黑,又称“玄冬”。东晋张望《贫士诗》“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hè”
穷冬。“穷”,尽也。冬季为最后一个季节,又称“穷冬”。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最后一个季节,又称“阴冬”。白居易在《岁晚旅望》:“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冬季的修行
四季各有所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的勃发,夏季的激情,秋季的喜获,经历了繁忙的三个季节,大自然安静下来,到了冬天。给予人们一个调养生息的时间,天寒地冻的背后,天地万物都平和下来。人们也应当静一静,想一想。这就是人生的修行。
*冬季的节日
冬天给人一种外表宁静而实际十分火热的感觉。传统文化中,冬季是庆祝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节日很多,美食很多,喜迎新年、喜迎新春、腊八粥、糖瓜粘、除夕夜、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元宵节、龙抬头……
传统的节日 详见另篇
信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