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百三文艺家群像展揭幕 见证「文化澳门」的薪火传承

(记者 许晓宇 卢前锋 2025330日,澳门教科文中心展览厅内光影交织,由澳门基金会与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联袂主办的「只有文艺家──致敬澳门文艺家」肖像画展正式揭幕。这场集结133位本地资深文艺家肖像与人物故事的盛会,既是澳门回归25年文化成就的缩影,亦是特区政府「文化澳门」愿景的具象化实践。中央人民政府驻澳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黄柳权、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孙向阳等政商艺界代表共同主礼,逾千市民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笔墨为镜:艺术家的时代群像
展览核心由澳门美术协会会长陆曦执笔绘制的133幅肖像画构成,涵盖写作、戏剧、电影、音乐等十大艺术领域。陆曦以水墨与油彩交融的技法,既捕捉文艺家们的风骨神韵,亦暗喻澳门中西文化碰撞的底色。例如戏剧家李宇梁肖像中,背景融入大三巴牌坊与粤剧脸谱纹样,彰显「以古开新」的创作理念。

同步发布的《肖像画及人物故事集》由27位作家执笔,以「一人一史」形式记录文艺家生涯。主编穆欣欣透露,书中收录已故雕塑家吴卫鸣的未刊手稿,揭示其代表作《妈祖像》创作时「三易其稿以契合城市天际线」的执着。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致辞时强调:「这些作品是澳门作为文化灯塔的根基,更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特区模板。」


科技赋能:从线下展场到数字记忆
为突破时空限制,主办方在「澳门记忆」网站推出同名在线展览,运用3D扫描技术还原实体展厅布局,并嵌入文艺家访谈视频及创作手记。例如点击摄影家陈显耀的虚拟展区,可全景浏览其记录澳门街巷变迁的《市井长卷》系列,并透过AI技术对比今昔街景。

「澳门虚拟图书馆」同步上线故事集电子书,首创「时光轴」功能:读者滑动时间轴,可追溯每位文艺家从业生涯与澳门重大文化事件的交汇点,如1987年首届澳门艺术节、2017年「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等。此举呼应吴志良所言:「我们正构建一部立体的澳门文化基因库。」

政策支撑:从人才培育到湾区协同
展览背后是澳门基金会深耕14年的文化政策体系。自2011年启动「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以来,累计扶持逾500位本土创作者,形成「社区巡演+国际交流+学术出版」的全链条支持模式。2024年数据显示,本地艺术家参与大湾区联展比例较2019年增长37%,其中「粤澳非遗工艺联展」吸引超50万人次观展。

晚宴上,基金会副主席锺怡提及「数字文艺人才库」建设:通过分析文艺家作品数据流,精准匹配湾区合作项目。例如作曲家林品晶的电子音乐作品《妈阁码头》,即因子据库推荐而获选为横琴文旅项目的主题曲。

法治护航:文化权益的制度保障
此次活动亦暗含法治深意。澳门文化局代副局长何鸿斌指出,《文化遗产保护法》《出版法》等特区法规,为文艺家权益提供刚性保障。例如展览中书法家连家生的《葡韵十联》,其著作权登记与跨境授权流程均依托「粤港澳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实现创作价值与法律保护的双重兑现。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修订的《文化产业发展框架》,首次将「文艺家社会保障」纳入条款,为自由艺术工作者提供医疗及退休金补贴。此举呼应策展理念中的「以人为本」,从制度层面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结语
当陆曦笔下的133双眼睛凝视观者,折射的不仅是个人艺术生命,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自觉。从线下展厅到「澳门记忆」的数字长廊,从社区舞台到大湾区的协同创新,澳门正以法治为舵、文化为帆,驶向「一国两制」实践的新航程。即日起,公众可登录https://www.MacauMemory.mo,透过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见证文化灯塔的光芒永续。

责任编辑 许晓宇 刘良燕

 

创建时间:2025-03-30 21:47
近期文章
浏览量 33160
首页    澳门要闻    澳门文化    深度报道:百三文艺家群像展揭幕 见证「文化澳门」的薪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