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宝美:寻根轩辕 墨韵传薪——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感悟
文/龚宝美(岭南画派第四代传人、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
参加郑州拜黄帝大典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文化体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对“炎黄子孙”这一身份有着无限的骄傲,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在农历乙已年三月初三清晨在郑州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祭祀大典,延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主题,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政协郑州市委员会承办,新郑市人民政府执行。充满浓浓仪式感,强大的文化震撼,庄严肃穆的气氛,礼乐悠扬,气势磅礡,是难得一见的盛大场面,当仪仗队进场四周八面男女老少都是穿着宋朝服式,手持轩辕旗帜缓缓入场时,就彷彿穿越到宋代,感受伟大的华夏文明。大典共有九项仪程,分别爲:盛世礼砲、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共拜始祖、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盛世礼砲。全体肃立。鸣砲21响。每一个环节都是严谨仪轨,细节中透露出对传统的敬畏,让人瞬间理解中国五千年“礼乐教化”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黄帝精神是当代共鸣,大典不仅是一场祭祖仪式,更通过现代视觉重新诠译了黄帝文化的价值。
特别是高唱颂歌。来自香港地区的莫华伦、澳门地区的龙紫岚和台湾地区的颜人中以及海外华人代表王蓓蓓,和内地的学生们齐唱《黄帝颂》,同心証同根。在“根”的发源地遇见霍震寰主席、崔世昌会长,港澳同胞倍感亲切和充满喜悦。
目睹海外华人团队、本地代表团队、与各个姓氏团体整齐步入会场,这一刻有着奔虚埸面,当宣读祭文时,一位老华侨眼泛泪光低声哽咽道:“在异国越久,越懂得‘炎黄’二字的分量。”这种跨越地域的身份认同,正是每年拜轩辕黄帝吸引数以万计参与者的爱国情、思乡情怀,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境,深深烙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深处。
每年的祭祀典礼,不但触动人心,爱国、爱家、爱乡情、团结力量、传承中华文化,还能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吸引国内外及年轻游客,他们不但亲身体验还透过电子平台,举着手机直播祭拜过程,让传统仪式不止于“演绎”,而是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充满多元互动,让世界感受中国的震撼。
我以主席的身份代表澳门书法家协会出席,身处当中心情激动澎湃,祭祖不单是求保佑,更是提醒自己从何处来。”站在轩辕黄帝像前,四周的分围下意识到:中华文化之所以延绵不绝,正是我们始终不忘本,在回望中寻找前行的力量,从农耕、文明到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自强不息,不忘初心”的精神从未改变。
郑州拜祖大典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文明源头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每年的祭祀都提醒我们:在全球走向科技化里程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根”有根才能开枝散叶、延续生命、发展科技、以旧创新,不断前行!我们当以敬畏之心提炼永恒价值,让古老智慧配合现今的科技继续照亮当下的前路。
以下几点是我归纳感受:
一、礼乐为舟:九仪载道溯文明之源
乙巳年三月初三,立于新郑黄帝故里,我身披晨光,目迎仪仗队执轩辕旗、着宋制礼服徐行而入。21响盛世礼炮划破长空,九项仪程次第展开,自“净手上香”至“天地人和”,每一环节皆如《周礼》复现,将“礼乐教化”之精髓凝练于举手投足间。当主祭官恭读拜文时,青铜编钟与玉磬和鸣,声波似涟漪荡开五千年时空——这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程式还原,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活化展演。
作为岭南画派传人,我尤关注乐舞敬拜环节:舞者以袖为笔,于天地间勾勒出“河图洛书”的意象;编钟乐阵中暗藏北斗七星方位,暗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之道。此间舞乐,恰似水墨长卷中的留白与飞白,以无形之韵传递有形之魂。
二、血脉同频:四海归心证炎黄之魂
当香港莫华伦、澳门龙紫岚与台湾颜人中共唱《黄帝颂》时,我见身侧白发老侨以颤抖之手紧握拳头,泪落无声。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岭南先祖“下东洋”时怀揣的故园泥土——无论身处濠江之畔或异国他乡,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始终在共鸣。
大典特设“百家姓方阵”,赵钱孙李各执族徽,却共举轩辕旗。这令我想及书法艺术中的“和而不同”:正楷、行草、篆、隶虽形貌各异,却同以汉字为根。正如澳门四百年的中西交融,始终以中华文明为底色,在碰撞中成就独特的人文肌理。
三、古今交响:科技赋能启文化新章
年轻学子手持手机直播祭祀全程,弹幕中“人工智能轩辕黄帝”形象与现场仪轨交相辉映。据闻此次大典同步推出三维的“云拜祖”平台,通过实景数字建模,让海外游子可VR触摸黄帝鼎、虚拟点燃祈福香。这种“数字礼器”与实体祭祀的共生,恰似我的书画创作——既需墨韵淋漓的宣纸承载,亦借数字艺术展突破物理边界。
更令人振奋者,是AI技术对黄帝文化的解构:当算法将《黄帝内经》阴阳理论转化为动态数据图谱时,古老智慧竟与量子力学产生奇妙共振。这印证了我在澳门推动的“科技书法”实验——用光谱分析王羲之笔触的力学轨迹,让传统笔墨在数字维度获得新生。
四、以艺铸魂:澳门视角下的文化担当
执澳门书协之印参与大典,我深感责任重大。轩辕黄帝“造书契”的传说,与岭南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在此交汇。当立于5.19米高的黄帝石雕前(取“九五之尊”寓象),见其右手执剑、左手抚膝,忽悟此姿态暗合书法中“悬针垂露”的笔势——剑指苍穹是魏碑的刚健,膝上拳握乃汉隶的浑厚。
澳门作为海上丝路重镇,理应以“文化路由器”之姿,将黄帝精神转化为国际语言。
五、根深叶茂:传统智慧的当代转译
有青年问:“在AI时代祭祖,是否形式大于意义?”我指轩辕殿前千年古柏答曰:此树岁岁落叶,却年复新芽——传统恰似深根,科技犹如枝叶,无根之木岂能常青?拜祖大典的21响礼炮,既是向先人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发问:如何在算法时代守护人文火种?
我的解答在笔墨间:近日所作《根脉》系列,以黄帝故里夯土层为灵感,将甲骨文与区块链哈希值并置,墨色层叠如文化地质剖面。此非简单的古今拼贴,而是试图在笔锋转折处,寻找“自强不息”精神的数字表达式。
最后
见证濠江儿女对文明根脉的守护。正如黄帝文化在郑州的创造性转化,澳门亦当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让中华文明在跨文化语境中绽放新机。
愿以丹青为桥、翰墨为舟,载黄帝精神渡向更辽阔的文明海洋。
责任编辑 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