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张振海:解读节气“小暑”
解读节气“小暑” • 专栏作者 张振海
一、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三、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5年07月07日04:04:43节气 小暑
字源
小
小xiǎo,甲骨文,象形。小篆,会意。沙粒形。《说文》 小,物之微也。从八和亅。本义:细、微。形容事物在面积、体积、容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用来形容排行最末的;年纪最小的。附在姓氏、称谓前,用来称呼比自己小的年轻人。
作谦辞,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名词:年幼之人。小孩、小辈……动词:轻视慢待。小看、小瞧……
代词:自称谦词。小臣、小弟、小女……虚词:可有可无。小休、小众……
形容词:小往大来。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小”字也是个部首,常作形符。这里是形容词,主要指物之微也,跟“大”相对。
暑
暑:shǔ 炎热,熱也。本义是:炎热(形容词)。也是:炎热的日子(名词),如夏季、暑月。
从日、从者。热也。《说文解字》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者”不单指人,还包括世间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之意。
也可以把“暑”拆分成日、土、日来理解,暑天土地上下都被太阳烘烤,非常炎热。有谚语为证:“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中医认为,暑“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暑邪。
古人认为,暑乃热之极。暑下面那个“者”,在篆文里本是滚水沸腾的“煮”,寓意“天热如煮”,到隶书才演化成“者”。这里主要指炎热,也指炎热的日子。跟“寒”相对。
小暑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夏季的第五个。每年阳历(公历)的7月7日前后交节,今年是7月7日04:04:43。北斗星柄指向丁(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05°即是。巨蟹座(夏至、小暑)。四大四小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解读:
夏至虽有四最(太阳正午最高,辐射最多,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可谓至极),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最热是在之后的小暑、大暑、三伏。详见另解
小暑尚为小热,大暑才真正进入民谚所说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冬天小寒、大寒最冷,夏天小暑、大暑最热。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可以说是炎热的开始,而大暑则是炎热的顶点。
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即:梅雨天先后结束,三伏天拉开序幕。
三候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再五日鹰始击。
一候,温风至
解读:温热之风吹来带着热浪而极矣。
二候,蟋蟀居辟(蟋蟀居壁)。也有说:蟋蟀居宇
解读:《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小暑时节,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击(鹰乃学习)
解读:击,搏击也。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
特点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小暑过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更需加强田间管理。
唐代诗人元稹zhěn诗云“倏shū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最热的三伏天也在小暑期间开始。俗话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至阳至刚,至阴至柔,循环往复。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农谚:“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雨落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断流”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
习俗
“天贶节”kuàng据史书记载,相传在先秦时期,人们会在伏日之时祭祀炎帝和祝融。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太阳之神。祝融则是火神,为炎帝之玄孙。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这就是“伏日祭祀”的来源。此节宋代哲宗元符四年,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wán”和“炒面”,故称天贶节。“贶”即“赐”,即天赐之节。
“小暑曝书”pù shū 小暑后的六月六就是古代的“晒衣节”“晒书节”“晒红绿”。传说这天是龙王晒鳞之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衣服、晒书画可以避免被湿腐、虫蛀。寺庙会晒经书、法器,老百姓则晒书画、衣物。“曝书”习俗在我国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有很多趣闻轶事。乾隆皇帝晒龙袍,唐曾师徒晒经书也是这一天。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中原地区盛产小麦,进入小暑,麦子收仓也晾晒好了,正是吃面食的最佳时候。三种面食,都可以配上鸡蛋,同是主热食物,又都是养护脾胃的食品。伏天吃过这些热性食物,反而感到凉爽轻松,胃口大开,变得舒爽精神。
有的地方首选吃饺子,伏日食欲不振,而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有的地方爱吃面,这个习俗很普遍,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有的地方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因羊与阳谐音,所以流传甚广。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民谣有:“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有的地方庆祝丰收,祭祀、感恩要吃新。“吃新”乃“吃辛”(小暑后第一个辛日)。古人将后稷奉为“谷神”,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尤其是北方人在这天要用新米做粥喝。
有的地方喜吃时令,清凉消暑的食品。莲藕、芒果、瓜蔬、喝粥、煮鸡蛋。
有的地方还有吃黄鳝的习惯,这时的鳝鱼肥壮、粗大、结实、味美,强身健骨,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据古籍记载旧时的大力丸,配方中一味重药就是鳝鱼。
有的地方有吃伏食,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制物品,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是干的,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发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
养生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易感心烦,情绪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方面,要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孙思邈说:“是月肝气微弱,脾旺,宜节约饮食。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
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夏季心火亦旺,容易心浮气躁。而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经靠心经供应气血。多数颈椎病都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虚弱。故而颈椎、肩周有问题的朋友,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按摩小肠经来调理。
“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天气热的时候要多喝粥。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不洁、不协的不良习惯。起居:少动多静。饮食:清淡为主。气血:注意养心。在这个时节,应多吃些清疏解热的食物,如豆芽、菊花、绿豆、荷叶、百合、薄荷等。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文化贡献
文化遗产
文化经典
小暑配诗词
唐•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倏 shū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牖yǒu 靄 ǎi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鹰鸇 yīng zhān
金•庞铸诗词《喜夏》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屧 xiè
文化杂谈
下面更精彩
小暑的谚语
小暑收大麦,大署收小麦。
小暑要小割,大暑要大割。
小暑头上一点漏,拔掉黄秧种绿豆。
大暑前来小暑后,庄稼老头种绿豆。
羊盼清明牛盼夏,人过小暑说大话。
小暑无雨十八风,大暑无雨一场空。
小暑的趣谈
小暑是最好的赏荷时节。小暑的节气花正是荷花。小暑的荷花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荷花又称莲花、芙蓉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原生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莲子化石。荷花根茎叶花都可当做食物,且药食同源。荷花盛开之际,灵秀俊雅、婀娜多姿的神态,高洁青淳,自在美丽的气质,更让国人对其赞美、为之倾倒。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享有“沉鱼落雁之容的西施相传就是荷花神。
三伏天,另行介绍
荷花仙子的传说,另行介绍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