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海:专栏作者解读节气“大暑”
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大暑” • 专栏作者 张振海
一、 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三、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5年07月22日21:29:11节气 大暑
字源
大
大,汉语常用字,多音字,多义字,读作dà、dài、tài,最早见于图形文字。形容事物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力量、强度、程度、年龄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比较对象。
六朝以前,没有“太”字,“大”即是“太”tài(“大守”“大后”)。所以也是最高的,重要的,更远的。排行第一的老大。也做敬辞,古通“太”、“泰”,大人、大作、大气、大驾。
多音字,dà 天大,地大,人亦大。dài大夫,山大王。
多义字,本义:大小的“大”。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大。大,由“一”和“人”组成。“一”即是“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的一。 “人”是顶天立地的人。古人造字和道有关。用在某些时间、时令、天气、节假日等情况前,表示强调,表示程度深。这里主要表示时令、天气的程度不同,超过其它。跟“小”相对。
暑
暑:shǔ 炎热,熱也。本意是:炎热(形容词)。也是:炎热的
日子(名词)如夏季、暑月。
从日、从者。热也。《说文解字》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者”不单指人,还包括世间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之意。
也可以把“暑”拆分成“日”、“土”、“日”来理解,暑天土地上下都被太阳烘烤,非常炎热。有谚语为证:“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中医认为,暑“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暑邪。
古人认为,暑乃热之极。暑下面那个“者”,在篆文里本是滚水沸腾的“煮”,寓意“天热如煮”,到隶书才演化成“者”。这里主要指炎热,也指炎热的日子。跟“寒”相对。
大暑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夏季的第六个。每年阳历(公历)的7月23日前后交节,今年是07月22日21:29:11。北斗星柄指向未(西)太阳到达黄经120°即是。星座划分:狮子座(大暑、立秋)。四大四小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解读:六月中气,热极。如前所述夏至是炎热的来临,小暑即炎热的开始,大暑就到了一年中最炎热时候。“大暑”表示炎热至极。
物极必反,此消彼长,大暑炎热至极,温度逐渐走向反面,下个节气就是立秋,天气就要凉快了。
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大暑之日腐草为萤yíng,又五日土润溽暑Rù shǔ,再五日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
解读: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大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成的。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诗意之虫。有诗为证: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神秘穿梭时,凉爽的秋天已经不远了。
二候,土润溽暑
解读:天气开始变得潮热、湿热、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
解读:常有大的暴雨、雷雨出现,天气暑湿减弱,开始向秋转化。
特点
大暑,热气犹大。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月初为小暑,月中为大暑。大暑时天气最热,有的地区气温可达35度、40度以上。
这时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日照最多、气温最高、喜热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也最频繁。
抢收、抢种、抗旱、抗灾、防汛、防洪、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第一个特点是下雨多。俗话说:“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又说:“大暑天连阴,遍地是黄金。”还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此时水分蒸发得极快,即使在大雨之后,也是“大暑天,立马等道干”。
第二个特点就是酷热。而且不热不行。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跳,谷在田里热得笑。”又说:“大寒地不冻,虫不灭;大暑天不热,谷不结。”还说:“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获。”
习俗
大暑农谚有很多预测天气的。
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
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
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
还有的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出现在西方,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大暑时节人们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夜晚听雷声滚动,看电闪追逐。别有一番清凉诗意、盛夏乐趣。
大暑习俗民间主要有庆“半年节”,吃“半年圆”,过大暑,送暑船,斗蟋蟀,烧伏香,饮伏茶,晒伏姜,喝暑羊,吃仙草,品凤梨……
小暑后农历六月六是“晒书节”“晒衣节”。大暑后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的生日。清朝每逢此日人们给荷花上寿。现在这一习俗还保留在济南的大明湖畔。
大暑节气的民俗还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南方地区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宝岛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一种是吃热性食物除湿。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南北方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易为暑、湿、邪所侵,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恰合“冬病夏治”、“寒病热治”之医理。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贴伏帖,就是这个道理。
养生
《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夏季的养生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 mǐ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医药六书》:“粳Jīng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nuò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不同的效果。
夏季养生,水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过快,需要及时补充。喝开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汤、菊花茶等。饮用盐水、茶水等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预防中暑、预防情绪中暑、劳逸结合、充足睡眠、开窗通风、保护心神、益气养阴、清热解暑、多吃苦味食物、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文化贡献
文化遗产
文化经典
大暑配诗词
文化杂谈
下面更精彩
*心静自然凉,白氏深深懂得个中三味:
暑热是表象,无须谈暑色变。白居易有诗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平民百姓,没有诗人那么高深的境界,但稍稍留意一下,池塘的蛙鸣,柳阴的蝉唱,盛开的荷花,游走的流萤,雨前的云起,雨后的风吹,处处都有凉意。至于“东边日头西边雨”的现象更是伏天常有。
*夏雨隔牛背,是什么意思?以牛脊梁为界,左边淋着雨水,右边却晒着太阳。你喜欢雨水浴,就站在牛的左边,你喜欢日光浴,就站到牛的右边。哈哈!老天爷也够幽默的。
*暑天说苦夏,戴复古《大热》诗云:“天地一大窑yáo,阳炭烹pēng六月。万物此陶镕táo róng,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fèi如汤,背汗湿如泼pō。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人们都说“苦夏”,庄稼人才是名副其实的“苦夏”:“小暑大暑,有米懒煮”,食欲不振。“小暑大暑,遍地开锄”,农人冒着酷暑下大田,一滴汗珠摔八瓣儿!有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