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被误读3000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小国寡民——被误读3000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文/张海星(澳门法治报评论员、经济学博士)
【编者按】从老子的预见,读懂战国的开端
当我们翻开《战国策》,那些合纵连横的权谋、唇枪舌剑的交锋、兴衰倏忽的列国,总带着一股凛冽的历史穿透力。这部记录战国风云的典籍,既是权谋智慧的宝库,也是秩序崩坏的镜鉴。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战国策》得失论”系列,而开篇之思,不妨回溯至战国序幕拉开前,那位站在春秋废墟上的智者——老子,及其“小国寡民”思想中藏着的时代预警。
春秋末年,周室衰微如风中残烛,诸侯僭越礼制、征伐不休,“礼崩乐坏”已非虚言。老子目睹“陪臣执国命”的乱象、“苛政猛于虎”的民生,在《道德经》中勾勒“小国寡民”的理想时,实则埋下了对未来的深沉忧虑:“小国”强调摒弃霸权、互不侵扰,恰是对诸侯兼并野心的针砭;“寡民”主张轻徭薄赋、不增民负,正是对横征暴敛将激化矛盾的预警。他“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祈愿,早已预见了一旦扩张野心失控,“兵戈四起”将成常态——这便是战国时代的先声。
历史终究沿着老子忧虑的轨迹前行:春秋的“争霸”演进为战国的“灭国”,晋分三家、田氏代齐,旧秩序彻底崩塌,列国以“强兵”“耕战”为纲,以“权谋”“诈术”为器,《战国策》中那些“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朝秦暮楚”的算计,本质上都是秩序缺失下的生存博弈。而老子的预见,恰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一时代的钥匙:当“不称霸、少负担”的底线被突破,当“宗法”“礼制”的约束失效,权谋便会取代规则,征伐便会碾压和平。
探讨《战国策》的“得”,我们会看到乱世中智慧的闪光、士人的担当;剖析其“失”,则需直面权谋过度膨胀对伦理的侵蚀、霸权逻辑对民生的漠视。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复盘,更是对“秩序与谋略”“霸权与和平”“利益与伦理”的永恒思考——毕竟,今日之世界,仍在演绎着类似的命题。
以后每期本报副刊将持续展开对《战国策》内容的学习与讨论,愿这系列讨论,能让我们从战国的风云中,读懂秩序的珍贵、规则的重量,更读懂老子两千多年前的警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乎生存尊严、和平底线的智慧,永远值得珍视。
一、时代背景:礼崩乐坏下的生存困境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陷入“礼崩乐坏”的无序状态。井田制瓦解、贵族僭越礼制(如鲁国季氏使用八佾之舞)、子弑父、臣弑君等乱象频发,百姓在战火与重税中颠沛流离。老子目睹“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的血腥现实,深感周文疲弊,提出“小国寡民”思想以回应时代危机。这一思想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对过度扩张、剥削体制的批判,试图重构“无为而治”的理想秩序。
二、传统解读的误区:对文明的误判
长期以来,“小国寡民”被曲解为“国家小、人口少”的原始社会形态。如高亨认为其等同原始部落,任继愈视其为“返古乌托邦”。这种解读忽视了《道德经》的辩证逻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表明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如春秋时期的车船、甲兵),但克制不滥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并非否定文明,而是强调避免技术异化,回归人性本真。老子的理想社会并非物质匮乏,而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高度发达却不纵欲的状态。
三、真实内涵:和平与民生的双重维度
(一)小国:不称霸的国际伦理
老子主张“大国以下小国”“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毋用”,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均应摒弃侵略性。这与春秋霸主齐桓公“尊王攘夷”背后的扩张逻辑形成鲜明对比。现代国际政治中,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延伸——反对霸权、尊重主权平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寡民:轻徭薄赋的治理智慧
“寡民”并非减少人口,而是减轻人民负担。老子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主张“实其腹,弱其志”,保障基本民生。对比秦国“二十倍于古”的赋税与繁重徭役(如修建骊山陵墓征发数十万人),老子思想直指苛政本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减税政策,亦可视为“寡民”理念在当代的转化。
四、初衷与预示:秩序重构的双重使命
(一)维护周王室正统的深层逻辑
老子的“小国寡民”暗含对宗法秩序的维护。西周以“亲亲”“尊尊”维系天下共主地位,但春秋诸侯争霸破坏了这一体系。老子试图通过“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设计,重建以周王室为核心的松散联邦制,遏制诸侯扩张。这种“天下观”与儒家“克己复礼”异曲同工,却更强调柔性治理。
(二)战国时代的精准预言
老子预见了诸侯兼并的必然趋势。其“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理想,与战国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现实形成残酷对照。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军功爵制”激发扩张欲望,最终以暴力统一六国,却因暴政二世而亡,印证了老子“兵者不祥之器”的警示。战国的历史证明,背离“小国寡民”的和平理念,终将陷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循环。
结语:从历史到未来的思想回响
(一)3000年追求的现代结晶
老子“不给人民增加负担”的理想,在当代凝结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脱贫攻坚战略,均体现“小国寡民”的民生关怀与和平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更是直接呼应“甘其食,美其服”的社会愿景。
(二)误读的代价与启示
历史上,王弼将“小国寡民”曲解为“返古”,唐玄宗误读“小邦不过欲入事人”为“侍奉大国”,这种误读为“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提供了理论借口,导致千万生灵涂炭。今日国际社会,单边主义、军事同盟等“新战国思维”仍在蔓延,老子的“不称霸”“不相伤”思想,恰是破解零和博弈的良药。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世界战国时代”的阴影并未消散。重读《道德经》,我们需要超越字面局限,激活“小国寡民”的深层智慧:在国际层面,坚持多边主义,摒弃霸权逻辑;在国内治理中,以民生为根本,避免过度干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老子“安平太”的终极理想,让3000年前的和平火种,在当代绽放出社会主义的人性光芒。
责任编辑 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