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可拓心理咨询新纪元
AI赋能可拓心理咨询新纪元
郭嘉咏博士西南交大论道
本报讯(记者 许晓宇)2025年8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第19届全国可拓学年会暨数智时代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论坛”在百年学府西南交通大学隆重举行。澳门法治报特约记者、广州可拓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读书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智慧心育”项目高级顾问郭嘉咏博士应邀出席盛会,并以《人工智能环境下可拓心理咨询的双核驱动机制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郭嘉咏领衔的研究团队首创的“人机结合三角模型”引发学界热烈反响,为AI时代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一、学术盛会聚焦数智变革 海归学者展现创新智慧
作为中国原创可拓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学术会议,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地方嘉宾。在“数智赋能·三创融合”的主题下,与会者围绕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可拓智能与三创发展、AI创新思维赋能心理咨询等前沿交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
“当冰冷的算法遇上温暖的心理咨询,技术不应是替代,而应是延伸专业助人者的人文触角。”郭嘉咏博士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这位兼具教育学、管理学与心理学研究功底的海归青年学者,以跨学科视角构建了可拓学理论与AI技术的创新融合范式。本报告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来自台湾的王韵绮硕士、来自广东的钟慧婷和相关高校师生,该团队开发的“可拓智能助手”系统,成功实现了心理咨询领域“人类专业智慧”与“机器计算效能”的有机统一。
二、破解行业痛点:AI心理咨询的“双核驱动”突破
当前全球心理健康服务面临巨大缺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而专业心理咨询师覆盖率不足需求量的30%。人工智能的介入虽能缓解服务压力,但传统AI咨询系统存在“情感理解机械化”“干预策略模板化”等固有局限。
郭嘉咏博士团队独创的“双核驱动机制”直指行业痛点。研究通过可拓学特有的基元模型(物元、事元、关系元)与传导变换理论,构建起包含“人类情感核”与“机器逻辑核”的协同系统。其中人类咨询师负责价值判断与情感共鸣,AI系统则承担数据分析与方案生成,二者通过动态权重调节实现优势互补。
三、三角模型构筑安全边界,海归团队研究获学界认可
研究中最具创新性的“人机结合三角模型”引发与会专家浓厚兴趣。已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该模型通过可拓集合论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其中特别引入的“可拓心理咨询案例库”,为模型在AI时代背景下的适应性提供了重要实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和人工智能交叉应用创新高地,其心理健康服务既要兼顾传统价值又要对接国际标准。”郭嘉咏博士团队致力于使系统能自动识别多种语言中的情感关键词,并根据文化差异调整干预策略。基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与广州南沙的本土化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心理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参考。
四、智能助手落地应用 开创心理健康服务新格局
“可拓智能助手”系统包含三大创新模块:基于物元变换的危机预警系统能通过多模态微表情识别潜在风险;矛盾问题求解器可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督导AI”,能模拟专家督导过程辅助心理咨询师成长。
“这不是要制造替代人类的机器,而是培养会'思考'的工具。”郭嘉咏博士举例说明,当系统检测到来访者出现自伤倾向时,既会立即启动标准化应急 protocol,同时会为咨询师提供包含文化因素考虑的处置建议,这种“机器快思考+人类慢决策”模式有效平衡了效率与安全。
五、立足南沙放眼湾区 科技人文双轮驱动
郭嘉咏博士团队的研究始终注重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其团队即将与南沙团委及相关机构合作开展“AI辅助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同时开展“跨境家庭心理服务智能平台”研发,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心理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大湾区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
“在数字化浪潮中,澳门学者既要当好技术创新的弄潮儿,更要做好人文关怀的守夜人。”郭嘉咏博士接受本报总编许晓宇专访时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可拓学与AI的融合研究,推动建立符合“一国两制”特色的智能心理服务标准体系。此外,广州可拓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监彭丽诗也在此次会议作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可拓结构化提示词工程:AIGC与自媒体行业人机协同创作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