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台湾不解放,愧叫解放军——中将退休临别跪地叩头,这是为何?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将退休临别跪地叩头,这是为何?》,阅后潸然泪下,写下如下感言:

《台湾不解放,愧叫解放军!》

林炳尧将军,我不认识。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全军指战员都应该认识他,学习他!

林炳尧将军是在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任内因到龄退休的,官拜中将,于今年8月18日病逝。

据说他在临退休之际,面对军区大院,突然双膝下跪,连续叩了三个响头。这三个响头,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我认为:

第一个响头,是感恩之拜。不忘共产党的培育,不忘解放军的磨砺。此恩此情永生难报。

1996年解放军发起大规模军事演习之后,台军开始悄悄学起了普通话

第二个响头,是不甘之拜。林炳尧将军曾任对台作战主力部队31集团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未在任内解放台湾,出师未捷身先退,心有不甘呀!当他下跪时,作训服口袋里那张泛黄的台海形势图“哗啦”掉出——边角磨得发毛,红笔圈着的“阿里山”,“日月潭”已被汗水泪水晕成血色的“浪漫”。 “望海空垂泪,临风欲断肠”。 

第三个响头,是嘱托之拜。未退诸君齐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千千万万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忘记了军人使命,辜负了入党誓言!

粟裕大将曾经问他的儿子粟戎生,“全国都解放了,为什么我们这支军队还叫解放军,而不改名叫国防军?”粟戎生回答:“因为台湾还没解放。”粟裕大将说:“回答正确!”

粟裕大将长子粟戎生回忆,八十年代父亲临终前,还在研究台湾地图

台湾不解放,愧叫解放军!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9.3阅兵”在即,有些人调侃说这样的阅兵是花拳绣腿,此论大错特错!这绝对不是花拳绣腿,而是毅力,体力,耐力,执行力,战斗力的体现。

设想一下,如果指挥员下达的口令不是“正步,走”,而是“向前,冲”,你可以想象我军指战员将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碾压台独首恶,我军独占鳌头的撒手锏装备将对台军实施雷霆万钧的饱和式降维打击,使台独首恶死无葬身之地!

我军的开国将军们,开国不忘使命,他们组成“将军业余合唱团”,他们唱的最后一支歌,也是发出的最响亮的呐喊,就是“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祖国的台湾”!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以此告慰革命先辈!

以此告慰林老将军!

附:《中将退休临别跪地叩头,这是为何?》

 

 

 

 

  8月18日,82岁的原南京军区中将副司令员林炳尧走了,朋友圈四处是悼念他的文章,其中有个细节,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2007年12月,林炳尧中将年龄到杠,按规定要卸下战袍。老将军百般不舍,非常动情,最后一次抚摸司令部办公大楼前的雕塑,突然转身,作训服口袋里那张泛黄的台海形势图“哗啦”掉出——边角磨得发毛,红笔圈着的“阿里山”“日月潭”晕开成模糊的血渍。  

  下一秒,他对着整个军区大院扑通跪地。三个响头叩在青石板上,震得墙上“听党指挥”的铜字嗡嗡作响。

  为他送行的人顿时惊呆了,不知其意。只有深层了解林将军的人最清楚——这是老兵在给最后的营盘行跪拜礼,给国土磕响头呢!  

  这一幕,比任何军事纪录片都震撼。

  当我们习惯了“退役即转身”的现代叙事,习惯了“功成身退”的世俗智慧,这位从老山前线走出来的将军,用最原始的姿势,撕开了一个被遗忘的真相:中国军人的魂,从来不是挂在肩章上的将星,而是刻进骨血的“国土情结”——脱得下军装,脱不下“向前向前向前”的军号声;摘得下将星,摘不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血性。  

 

一跪,跪的是“铁衣未解,归期无计”的军人宿命

 

  “男儿膝下有黄金”,可将军的膝盖,跪的是穿了四十年的作训服。1961年,17岁的林炳尧背着铺盖卷走进军营时,背包里塞着母亲纳的千层底,鞋帮上绣着“保家卫国”四个歪扭的字。从班长到集团军军长,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到解甲归田,他的生命始终与“战”字绑定:老山前线,他踩着猫耳洞的积水指挥“步炮协同”,裤腿沾着战友的血;汶川地震,他踩着碎砖断瓦冲进废墟,指甲缝里嵌着群众的血渍;就连退休前最后一次巡查营区,他还在念叨“靶场的草该割了,新兵手生”。  

  这让我想起高适《燕歌行》里的“铁衣远戍辛勤久”——中国军人的“戍”,从来不是某个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生的修行。就像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就像戚继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军装于他们,不是制服,是第二层皮肤;退役于他们,不是终点,是“转场”而非“离场”。将军的三个响头,是向“永远的战士”身份告别,更是向“一生为战”的信仰致敬。  

 

 

二跪,跪的是“望海空垂泪,临风欲断肠”的统一之痛

 

  林炳尧是晋江人,家门正对台湾海峡。他当团长时,营房窗户就能望见金门的灯火;当军长时,办公桌上的台海地图被翻得卷了边;当副司令员时,他亲自参与制定对台军事准备方案。可直到退休那天,他的作训服口袋里还揣着那张泛黄的台海形势图——边角磨得发毛,却比任何勋章都金贵。

 

 

   “我本应在台海扬威,如今却要空手而退。”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与老战友喝酒时的醉话。这些年,他见过太多“台独”势力的挑衅,见过太多同胞“等统一”的期盼,更见过太多年轻战士问他:“首长,什么时候能打过去?”可他只能拍着战士的肩说:“你们比我年轻,你们能等到。”  

这一跪,跪的是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遗憾,跪的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念,跪的是“国土一日不圆,老兵死不瞑目”的赤诚。就像古代戍边的老卒,即便解甲归田,也会在村口朝着边境方向长跪——他们的膝盖,从来只为护佑山河而弯。  

 

 

    三跪,跪的是“薪火永相传,山河共长存”的精神传承

 

  最让人破防的,是将军叩首时的眼神。视频里,他抬头望了大院门楣一眼,那眼神像极了父亲送儿子上战场:“我把营盘交给你了。”  

  这些年,他总说“我老了,跑不动了”,可退休后依然每天研究台海动态,给国防大学写信提建议,甚至把自己的作战笔记整理成册,塞进每个新上任的参谋抽屉。他说:“我叩的不是大院的门,是给你们敲警钟——台海的仗,还没打完;统一的担子,还在你们肩上。”  

这让我想起战国名将廉颇,被排挤后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想起戚继光辞官后,还把抗倭心得刻在石碑上。

  中国军人的传承,从来不是“退了就了”,而是“退了更要燃尽最后一滴血”。

    将军的三个响头,是托付,是叮嘱,更是“若有战,召必回”的另一种誓言。  

 

地理中国 晋江围头湾 大陆和金门最近之地

 

8月21日,林炳尧将军的骨灰按遗愿撒入晋江围头湾。那里的海,他曾无数次站在海边望向台湾;那里的风,曾吹过他年轻时的军装;那里的浪,此刻正托着他的忠魂,奔向那片他毕生守护的海峡  

  有网友说:“看哭了,这才是真正的明星。”

可我想说,比“明星”更珍贵的,是中国军人刻在骨血里的国土情;比“热搜”更永恒的,是老兵用膝盖写就的军书——那里面有对军装的眷恋,有对统一的渴望,更有对后继者的期待。

  当我们在空调房里刷着“将军跪别”的视频时,别只看到仪式感——那是一个老兵用最笨拙的方式,给我们补了一堂最生动的爱国课:所谓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深入骨髓的牵挂,是至死未休的担当,是哪怕只能倒下,也要朝着国土方向叩首的赤诚。  

  愿山河无恙,愿统一有期。  

此去泉台拉队伍,旌旗十万斩台独!  

  林公千古!

 

 

(注:林炳尧将军生前常说“军人的墓碑,要立在能看见祖国的地方”如今他的忠魂融入围头湾的海浪正以另一种方式,守望着他毕生牵挂的台海,盼望军旗早日插满全岛

 

 

悼林炳尧将军挽联    蔡英挺撰书(蔡英挺曾任31集团军军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创建时间:2025-08-30 08:27
热点文章
浏览量:3590
首页    红色报道    罗援:台湾不解放,愧叫解放军——中将退休临别跪地叩头,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