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观潮随笔》
作者:龚喜跃

到过杭州的人们,无论春夏秋冬,均可随意欣赏到西子湖畔浓妆淡抹的湖光山色,但却未必都能领略到与西湖的秀美同样享有盛名的另一处奇观壮景——钱塘江大潮的雄姿。
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是钱江大潮的高峰时期,当地称之为“观潮节”。由于这几天的月亮、地球和太阳运行在一条直线上所产生的引潮力最大,潮涌也就最为壮观。杭嘉湖地区远近的居民自古就有每逢中秋佳节,争相扶老携幼汇集钱江两岸,以观江潮的习俗。历代王朝的达官贵人,也有观潮赏涌的嗜好。
钱塘江大潮享有世界盛誉。据说世界上涨大潮的地方不止一个,加拿大芬地湾的潮浪可达十多米高,称得上世界高潮之冠,但它却不及我国钱江大潮宏伟壮观。因钱塘江出海口为喇叭形,潮涌发作时海水倒灌入江,其潮头能一字展开几十里宽,横贯两岸汹涌澎湃地逆江流而上,远至百里开外,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为此,许多国际人士不远万里纷纷慕名而来。十几年前,利用一次公出的机会,我也有幸实现了这个向往以久的观潮宿愿。
一九九二年中秋节前,我在杭州开会学习。会务组的同志,利用休会时机组织会议代表观看江潮。农历八月十六日清晨,我随大家一道驱车上路,赶往观潮的最佳胜地,距杭州城东北约四十华里的海宁县盐官镇。
车队一出杭州城的清泰门,司机同志就降低了车速。当时,狭窄的杭余公路上已经车水马龙地排满了前往观潮的各种车辆。这几年,随着党的政策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秋观潮的规模越来越大。当地政府早已拓宽了这条公路,大大缓解了观潮拥堵的交通状况,这是后话。
汽车驶过三堡,窗外突现一片明亮,宽阔浩瀚的钱塘江展卧在我们右侧。我忙摇下车窗,深深地吸了几口江边湿润的新鲜空气,顿觉沁人肺腑。我尽情地欣赏着大江两岸的秀丽风光,看到微波粼粼的一江碧水,激流滚滚直泄东海;江南岸是一片绿茵茵的农作物,在朝阳下衬托着江面过往船只的点点白帆,十分悦目;沿江北岸筑着一道长堤,全部是条石砌成,蜿蜒伸展,十分坚固。司机同志介绍说:这堤一直筑到杭州湾口,当地称之为“塘”,钱塘江据此得名,而它的原名就叫浙江……。
过了九堡,大江与我们暂时分别,车队继续东驶。穿过好一片农田桑园,远远望见一座宝塔耸立在一片房舍中。司机同志讲:这就是盐官镇,宝塔是个名胜,叫镇海塔,是前人用以镇潮除患的,同建的还有安澜园和观潮亭。由于年代久远,安澜园已不复存在了,观潮亭尚存至今。说话间汽车停了下来,我推门一望,公路上熙熙攘攘十分拥挤。司机无奈地笑着摇摇头:“停在这儿吧,往前靠不拢了”。我和大家一起下车步行,汇入了观潮的人流向江边拥去。

盐官镇南边,临江有座不大的高岗,镇海塔和观潮亭就建在岗上。岗前是片漫坡,石砌的塘堤拦腰勒断了它。塘堤有丈余高,下面是江边祼露的乱石滩。高岗上下,此时已人山人海坐满了观潮的群众。我随引领的同志在专设的临时看台上落了座。
潮还未到,由于刚才的一阵奔走,加上天气炎热,浑身已是汗渍渍的。我擦着额上的汗水,凭栏远眺,缓缓东流的大江尽收眼底。时间一长,不由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自己置身在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翘首东望,期待着受阅大军的到来……。
“潮来啦!”随着喊声人们呼地拔地而起,我也举目搜寻着大江的下游。只见远远的江天相接处,隐隐泛起一道细细的白线,时断时续影影绰绰。不一会儿,白线系上了断头,衔接了大江两岸,渐渐地近了,像一排阵容整齐的仪仗队阔步而来。已经能看清上下翻飞的浪花了;已经能听到阵阵“嗡嗡”的潮声了。这潮声越来越浓重沉闷,越来越惊心动魂,轰轰隆隆震撼山岳,霎时天地间的一切声响都为之吞没了。此时面前大江东去的流水,像被巨大的潮涌声慑服了、凝固了,尤如一只猛虎爪下的绵羊,无力地瘫倒在地上,显得异常的软弱无奈。
大潮的前锋,在不远的江面上咆哮着、翻滚着,显示着它的虎势龙威。但见一堵横贯大江的涌墙,骇浪滔天地朔江而上,声助水势、水借声威、雷霆万钧、排山倒海地席卷吞噬着整个大江。四周的空气像被大潮的声势搅浑了似的,令人透不过气来。瞬间,潮头已扑到了高岗前面,随之一阵凉风潮气夹带着地陷天塌般的潮涌声,笼罩了整个天地,一下驱散了我周身的热感,使我不禁打了一个冷战。眼前的江面被疯涌而至的潮水猛地抬高起来,骤然展宽了许多。塘堤外面的乱石滩被大潮一口吞咽了。不甘受阻的涌浪掀起一丈多高的浪头,疯狂地冲向堤岸,一次次狠命地扑打着塘堤,发泄着余威,不时地把撕碎的浪花甩上岸来,泼洒在一群站在江边不知深浅的年轻人身上。

霎那间,潮头从我们面前疾风迅雷般地冲了过去,随之而来的便是漫江汹涌浑浊的激流,打着漩涡、裹着泥沙、喷吐着水沫、漂浮着败叶,一层压一层,后浪推前浪,随着潮涌滚滚西去势不可挡。“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当年宋人潘阆的观潮名句,可谓将钱江大潮的宏伟气势描写的再贴切不过了。望着眼前波澜壮阔的潮水,耳旁响起观潮群众阵阵欢腾兴奋的呐喊声和外宾们赞不绝口的惊叹声,不禁激情满怀。我为我们祖国的名川大江有如此壮丽的奇观美景而深感自豪,也为我们中华民族在改革复兴的时代大潮中,所创造出无数的辉煌业绩而无比的骄傲……。
时近中午,观潮结束,人们也似潮水般地涌向公路。我挤在观潮队伍的后面,不时回顾着仍旧翻腾的江面,带着一种眷恋之情,告别了钱塘江,告别了大潮。

2005年中秋节写于北京
责任编辑 陈龙狮
审核 许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