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明:记第26个记者节中陈龙狮记者的一天
军挎记者守初心 笔墨为锋铸精神

2025年11月8日,北京城晨曦微露时,京郊的公交车上,已载着快七十岁的老年人了,陈龙狮记者启程出发了。
他身背军用挎包,步履虽带着岁月的痕迹,眼神却如炬般明亮。这位澳门法治报的常务副总编、高级记者,早已是京城闻名的“军挎记者”,即便年迈多病,也从未停下传承铁军精神的脚步。

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简称记者日),也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日子。

准备好的七师分会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主席台(陈龙狮摄)
清晨五点多,陈龙狮记者便起身整装,六点多登上郊区公交车,辗转一个多小时抵达北京的国贸,再换乘市内公交,不到九点就准时出现在黄山酒店的会场。

陈龙狮记者突然看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老会长胡溪涛的夫人和孩子,立即与老朋友们合影留念(杨向荣摄)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员们忙着签到瞬间(陈龙狮摄)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百年诞辰会场瞬间(郭海鹏摄)
看着会场里忙碌的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他也立刻投入其中,用镜头捕捉老战士后代们缅怀先辈的身影,用笔记下会场里流淌的赤子情怀,一忙便是五个多小时。

陈龙狮记者在电脑前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百年诞辰纪念新闻稿(刘若渲摄)
午后的返程之路也依旧漫长,回到河北香河的家中,他顾不上饮水进食,便立刻端坐桌前。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合影(陈龙狮摄)
桌上,是昨日撰写的新闻初稿,身旁,是上千张待选的现场照片。按照七师分会领导的意见,他逐字逐句修改文稿,反复斟酌每一个表述,只为精准传递纪念会的主旨;他一张张筛选图片,细细比对每一个细节,只为定格最动人的瞬间。北方的初冬,不到17点就慢慢变黑了,窗外夜色渐浓,屋内灯光如昼,键盘敲击声与鼠标点击声交织,汇成一曲敬业的赞歌。

陈龙狮记者忙完七师分会百年诞辰新闻稿后,匆匆吃完晚饭就准备在客厅沙发上迷一会等官网刊登的瞬间(刘若渲摄)
傍晚七点,他修改完善的初稿与精心挑选的图片准时上报、审核。半小时后,他第一时间将经七师分会领导通过审核的稿件发送给澳门法治报编辑部,再经过半小时的紧张编排,新闻正式发布。此时,疲惫已浸透全身,他简单扒了几口饭,便在到沙发前沉沉睡去——这是他忙碌一天后最踏实的休憩。

澳门法治报官网刊登了七师分会的百年诞辰纪念会新闻(黄盈明摄)
深夜二十三时许,手机提示音唤醒了沉睡的他。看到澳门法治报吴永豪副社长发来的新闻链接,浏览量已经达5万多,他强撑着驱赶睡意,逐一发送给当日新结识的新四军后代们,而后才正式安心地入眠。一夜之间,这篇承载着铁军精神的新闻浏览量突破三十万,无数读者来电留言希望早日看到领导嘉宾的讲话实录,这份认可,是对他辛劳最珍贵的回馈!次日(2025年11月9日)他首先将刊登七师分会会长张卫民的《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2025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主旨发言》,这就是他明天的工作之一!

2019年3月15日,军挎记者陈龙狮肩挎军用书包,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采访两会《总理记者会》的瞬间(孙铭摄)
他在军用挎包里,装着的是采访本、相机,更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笔端流淌的是新闻纪实,更是对铁军精神的传承。这位新四军的后代老记者(其老爸陈昌同志,是1926年参加叶挺独立团(铁军部队)的中尉排长;1931年陈昌老前辈成为中央特科的尖兵,一干就是18年;2016年他被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吸纳为会员,他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各分会)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等全国的新四军研究会、新四军纪念馆等摇旗呐喊,大力弘扬、传承铁军精神),他用清晨的奔波、午后的坚守、深夜的执着,一天中的18个小时诠释了何为“忘我工作”的精神。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笔墨为桥梁,从2013年算起,也已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近3万多篇的新闻稿;今天,在记者节时,他又让新四军老战士的光辉事迹广为流传,让伟大的铁军精神深入人心!

军挎记者守初心,笔墨为锋铸精神。陈龙狮记者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坚守,是历经岁月沧桑仍不改本色,是怀揣赤子之心始终步履不停。这份跨越年龄的执着,这份融入血脉的敬业,正是对记者节最好的献礼,更是对铁军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重庆长寿商会副会长黄盈明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九日
信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