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峥:纪念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2025年11月8日,是周六,也是咱们的第26个“中国记者节”,更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2025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日子,这是七师分会的第19次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的纪念聚会,业已成为新四军研究会的经典纪念活动之一;

澳门法治报的记者、编辑、通讯员像往常一样的工作,他们没有休息,而是忘我的工作到晚上20点才吃晚饭、他吃着饭就睡着了,深夜一觉醒来才看到澳门编辑早已发布新闻,浏览量达5万多人次,这就是弘扬铁军精神的纪实。
请大家看看咱们澳门法治报常务副总编、京城的驰名“军挎记者”陈龙狮在“中国记者节”中的真是写照:
本报的常务副总编、“军挎记者”陈龙狮快70岁了,年迈多病,但他为了宣传、弘扬铁军精神,5点多起床,6点多乘郊区公交车,一个多小时才到北京的国贸,再乘市内公交车,不到9点就赶到黄山酒店,来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会场,看到不少七师的会员都在忙着自己承担的工作……他们一直忙到下午2点左右,军挎记者再乘车返回河北香河。

他到家后不吃不喝,立即按照七师分会领导意见修改昨天撰写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隆重召开》初稿、他从上千张照片中挑选新闻图片,终于在当晚19点上报、审核。半小时后,陈副总立即将审核并通过的稿子给澳门法治报编辑部的值班领导,再经过半小时后正式发布。他简单吃完饭时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23点多他一觉醒来,发现澳门法治报吴永豪副社长发来的链接,他立即给昨天结识新四军后代们发去就正式睡觉了。经过二天多的发布,该新闻浏览量达50多万,还有不少人来电希望早一点看到与会领导、嘉宾的讲话实录,以便学习、收藏。

目前,记者已经获得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员魏峥在大会上的发表发言。特此分享给广大读者,一定要牢记新四军老前辈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永远弘扬伟大的铁军精神!
李湘滨、周煦明、郭海鹏、崔金崟、陈龙狮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于京东狮子城
我的爷爷魏守满,192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坝镇魏家田埠村(今巢湖市居巢区坝镇乡田埠村)一个贫农家庭。曾听我爷爷说:我的太爷爷身体不好,在他五六岁时就去世了,第二年太奶奶也病故,他不得不离开仅上了三个月的私塾。那时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为了生计,姐姐带着弟弟给邻村的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而我爷爷开始给族中的富户放牛、务农、打零工。在他14岁的时候,一次族里大户要往邻县无为县卖稻子,他也参加当了挑夫,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路上休息的时候听人说起新四军,说是不欺负老百姓,队伍里面也没有欺负人的事情,是专门打日本鬼子的,他心中就很向往。送完稻子后他就约上邻村的一个伙伴,一起找到队伍提出想参军,结果因为他太瘦个子也太矮,当时也就1米3左右,所以没选上,而同伴选上了,他只能回村继续给富户干活。但他不死心,第二年也就是1940年的8月,他又一次做挑夫到无为县,一个人找到部队,这次才得偿所愿参加了新四军。
当时的部队叫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他说当时那么执着的要参军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能有饭吃,二是不受欺负。参军后他如愿找到了家的感觉,所以他很积极,什么事都抢着干,各方面进步很快,参军一年多就成了预备党员,一年九个月的时候,就是1942年5月,就转正成为正式党员。在学习军事技能上他尤其刻苦,比如大刀的学习,仅半年左右,拿木刀对练时在班里已经没有对手。他说当时他们人人都要学大刀,除了要求学的基础的东西外,他还找到主力连的一个大刀行家学了一套刀法。1941年6月,部队改编为新四军7师56团,爷爷被编入九连。1941年秋参加反击刘子清伪军的石涧埠战斗,爷爷率一个班在田化寺歼灭汪伪军一个班,俘敌5人毙敌2人,缴获中正步枪5支,日式手枪1支,子弹400余发,战后全班受56团通令嘉奖。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爷爷一直在基层一线战斗部队,曾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1942年秋,参加反击桂系顽军171师和172师对藕塘地区的进犯。他们接到的任务是抢占制高点,当时他冲在全班的最前面,子弹嗖嗖的飞他也顾不上,一心就想着冲上去占领制高点,完成战斗任务。在快冲到山头的时候颈部右下方中弹,子弹又从后背上方穿出,他说当时就觉得被猛地捅了一下,随着惯性又跑了两步但已经觉得脚使不上劲儿了,腿一软就倒下了,也不知道昏迷了多久。直到战斗结束部队打扫战场,他隐隐约约地听到很远的地方有人喊:找到了魏守满还有气儿,快叫救护员。他想说话但连睁眼皮都抬不起来,一会说话声音却越来越远。直到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被送到二十多里外的部队医院,后来经过中药内服和外敷才慢慢好了起来,伤口没有感染。他认为那时虽然战斗环境艰苦,但医生治疗枪伤的水平很高。后来随着他年纪越来越大,这个贯通伤伤口的前后洞疤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越显眼。我爷爷曾说,和那些牺牲的还有落下残疾的战友相比,他那点儿伤真不算什么,作战部队要打仗,武器又比较落后和匮乏,伤亡就会比较多,但是战友们都很勇敢。给我爷爷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一起当挑夫的邻村伙伴,他早一年参军,我爷爷当兵时他已经在别的排当班长了,他比我爷爷大两岁多,高将近一头,人很聪明也很壮实,作战很勇敢。有一次要打一个日伪军驻守的围子,战斗中自己这个排打掩护,伙伴那个排打主攻,当炸药包炸响的一刻,伙伴就一跃而起跑在最前面,率领自己的排冲进了烟雾中,很快就结束了战斗,他还缴获了好几杆枪,都背在身上显得特别威武。1942年底爷爷伤愈归队的时候去找他,他已经牺牲了。革命胜利的道路,真的是由无数烈士的鲜血铺就的呀!
我爷爷在革命队伍里,在党的教育下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文化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参军前,他只在7岁左右上了三个月的私塾就没再上了,直到差两个月15岁的时候当兵,实际上只能算文盲。但队伍里文化学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再加上他比较爱学习,参军一年就能写简单的信,一年多的时候在班前的讲话也能讲十几分钟,这让他感到很自豪。1943年团里成立迫击炮连,因为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突出,我爷爷就被选调到炮连任班长。使用迫击炮可比打枪难多了,当时他们一个排就一门炮还是有损伤的,只有几发炮弹,因为太少也舍不得使用,天天就是学习计算、操练,过了大半年才有了一次实战。当时部队进攻日伪军一个炮楼,打了一天也没打下来,这才叫他们上去,上去后好不容易才挑选到一个合适的炮阵地把炮架好,一炮过去打偏了,然后马上撤下来又开始选阵地,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阵地。这时我爷爷想出一个主意,就是把一户老乡家的房子屋顶趁着夜色先暂时拆掉,把炮架到房子里,第二天上午大家一起校对好迫击炮,一炮打过去。他说当时能很清楚地看到炮弹擦着炮楼的垛檐打了进去,爆炸后步兵马上发起冲锋,很快就拿下炮楼。战斗结束后全排得到57团通令嘉奖,从那以后参战机会才多了起来。
随着队伍的壮大,我爷爷也在不断地进步,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七纵山炮团二连排长、副连长、25军75师炮营连长。1947年5月在山东沂蒙县东南孟良崮山区参加围歼蒋匪五大主力中的王牌军74师的战斗,他所在的炮兵部队,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在坦克引导下集团冲锋的敌步兵,歼灭了大量敌人,为全歼74师取得战斗胜利作出贡献。1948年9月参加解放山东首府济南的战斗,同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获得三等功一次,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再获得三等功一次。后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和崇明岛的战斗,表现突出再获得三等功一次,最后部队一直打到福建沿海才停下来,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后来他随部队在福建沿海驻守海防十年,历任福建省军区护航炮三营营长、东山岛公安80团营长、龙溪军区作训科副科长、28军84师炮364团副团长,1955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勋章。期间在沈阳高级炮校进修,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0年10月,部队选调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干部,支援研究导弹的国防部五院的扩建,我爷爷又选调到北京,全家这才随爷爷来到北京。
从1960年10月至1982年12月离休,我爷爷一直在航天系统工作,每年都能圆满完成任务。离休后他继续保持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大业看作一个老党员老战士终身的责任和义务。晚年他虽然年迈多病,但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中,在担任七师分会副会长的15年里,不辞辛苦为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奔波,宣传铁军精神,贡献满腔热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和老战士的革命本色,深受研究会老同志和后代同志的尊敬和爱戴。
今天,我们在这里借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缅怀前辈,他们为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奉献了一生,我们为有这样的前辈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为自己作为后辈能够努力工作,建设国家,没有给祖辈丢脸而感到欣慰。在此,我也向和我一样有家传革命传统的在坐的各位保证,我们会教育后辈,一定要继承祖辈的意志,跟着中国共产党一直走下去不动摇。
谢谢大家!
新四军老战士魏守满孙儿魏峥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八日 黄山宾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