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毅:纪念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2025年11月8日,是周六,也是咱们的第26个“中国记者节”,更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2025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日子,这是七师分会的第19次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的纪念聚会,业已成为新四军研究会的经典纪念活动之一;

澳门法治报的记者、编辑、通讯员像往常一样的工作,他们没有休息,而是忘我的工作到晚上20点才吃晚饭、他吃着饭就睡着了,深夜一觉醒来才看到澳门编辑早已发布新闻,浏览量达5万多人次,这就是弘扬铁军精神的纪实。
请大家看看咱们澳门法治报常务副总编、京城的驰名“军挎记者”陈龙狮在“中国记者节”中的真是写照吧:

本报的常务副总编、“军挎记者”陈龙狮快70岁了,年迈多病,但他为了宣传、弘扬铁军精神,5点多起床,6点多乘郊区公交车,一个多小时才到北京的国贸,再乘市内公交车,不到9点就赶到黄山酒店,来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会场,看到不少七师的会员都在忙着自己承担的工作······,他们一直忙到下午2点左右,军挎记者再乘车返回河北香河。

他到家后不吃不喝,立即按照七师分会领导意见修改昨天撰写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隆重召开》初稿、他从上千张照片中挑选新闻图片,终于在当晚19点上报、审核。半小时后,陈副总立即将审核并通过的稿子给澳门法治报编辑部的值班领导,再经过半小时后正式发布。他简单吃完饭时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23点多他一觉醒来,发现澳门法治报吴永豪副社长发来的链接,他立即给昨天结识新四军后代们发去就正式睡觉了。经过二天多的发布,该新闻浏览量达50多万,还有不少人来电希望早一点看到与会领导、嘉宾的讲话实录,以便学习、收藏。

目前,记者已经获得刁毅在纪念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在大会上发表发言稿。特此分享给广大读者,一定要牢记新四军老前辈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永远弘扬伟大的铁军精神!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深深怀念我们亲爱的妈妈佘萍
今年是我们亲爱的妈妈佘萍百年诞辰,感谢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为我们子女提供这次缅怀先辈的机会。
一百年前的1925年12月31日,妈妈出生在安徽芜湖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我们的外公佘小宋学识渊博,崇尚民主、自由、社会平等,重视对子女教育。外公虽然不是共产党人,但在1923年就牵头在芜湖教育界成立了马克思学术研究会。他与安徽早期共产党领导人柯庆施、李克农多有交集。外公和其他教育界同仁创办了“新民中学”,专门接收因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而被教会学校开除失学的青年继续学业。外公还是安徽近代较早一批接触现代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编写和翻译了十余本科技书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外公的进步思想,对子女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妈妈的童年生活还是比较幸福安定,改变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南京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芜湖、铜陵一带很快就被日军占领,妈妈一家的生活从此变得动荡不安。外公随茶叶研究所辗转迁徙到黄山、武夷山等地。妈妈的大哥到抗日前线山西,参加了由薄一波领导的新军,后到延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姐加入医疗队,从事战地救护工作;三哥随学校内迁,后考入西南联大,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学生运动。妈妈和小弟年纪太小,跟随母亲寄居在乡下亲戚家,生活很艰苦,颠沛流离,学校也解散了,妈妈处于失学状态。
转机发生在1942年1月初,妈妈听说新四军在无为办了学校,就瞒着家人跑到无为,加入了新四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原名佘世琦,参军后改名佘萍,这时的她刚过了的16岁生日。
一生甘做绿叶,扶助衬托红花
妈妈参加新四军七师,被分配到大江剧团。剧团中一群年轻人,思想活跃,性格活泼。他们有干劲,不怕吃苦,给刚入伍的妈妈很不一样的感受。当时在一起的有夏昭、吕其明姐弟、亚明、斯群、胡迅、陈先达等同志。她很快融入了这个群体。妈妈初中文化,字也写得不错,因此担任了剧团的誊写、印刷剧本等工作。她每到一地写标语、贴海报,也参加歌曲合唱等节目的演出。
1943年部队“精兵简政”,妈妈和一些同志分配到和含抗日根据地,做妇女工作。
在和含地委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经受了日伪军“扫荡”等艰苦环境的考验,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政治要求,她从一名思想单纯的学生逐步向革命战士转变。1944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工作中与爸爸刁筠寿相识相恋。1945年9月,爸爸和妈妈结婚,从此相伴一生。
1945 年新四军北撤到山东,妈妈随着工作调动,从鲁南到鲁中,后来到了渤海。1949年1月,爸爸参加南下干部大队,准备随军渡江解放南京。妈妈因为怀孕留在后方。
5月的一天,妈妈带着同事到乡下去收军鞋,一位老大娘见妈妈挺着大肚子,说:“你马上就要生了,还跑到乡下来!”。第二天妈妈回到县城,就生下了我们的哥哥刁锐,此时大军南下捷报频传,所以取名“小南”。
1954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现代化工业急需大批干部,妈妈从杭州市委组织部调到东北转入航空工业。历任沈阳111厂机关党总支书记,三机部四局(航空工业局)审干办公室副主任,三机部第四设计院工会主席。
1963年3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工作,这是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科研生产单位,特点是知识分子多,科学家、老专家多,工作高度保密。理论部主任是邓稼先,七个副主任都是业内顶级的专家,有三人后来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妈妈的大哥彭非时任九院副院长兼理论部党委书记,妈妈任党委副书记,主管党务、人事等工作。妈妈一个初中生,和众多科技专家一起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正是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攻关的关键时刻,全院上下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击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把原子武器搞出来。不管是老专家,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废寝忘食,常常工作到夜里很晚。妈妈也经常在晚饭后到单位去加班,她一方面鼓励他们,赞扬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求他们晚上不要搞得太晚,按时休息,同时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
记得当年一件有趣的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是北京医学院的教授,为了备课,将人体骨骼标本带回家中。邓稼先晚上要去单位加班,而两个年幼的子女受到惊吓哭哭啼啼,夫人备课也不能耽搁。妈妈知道情况便让两个小孩晚上到我家来,由我们陪着玩,后来就在我家睡着了。直到半夜,邓稼先加班回来才将熟睡的两个孩子抱走。
1963年到1965年是九院调入大学生最多的几年,当时哈军工有的专业整班的毕业生都分配到九院。这些大学生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大部分人家都不在北京,闲暇时他们会三三两两的到家里来坐坐,聊聊天,叙叙家常。妈妈就会利用这个时间了解每个人的性格、品性、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工作。在刚分来的年轻大学生中,有的家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妈妈除了通过工会帮助申请困难补助外,有时还用自己的工资予以资助。有的到了结婚年龄还没有对象,妈妈就会帮助牵线搭桥。
妈妈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很好的群众关系,在其中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作为党的基层工作者,她兢兢业业,不为名,不求利,为了让红花绽放,自己甘当绿叶。
艰难岁月初心不变
妈妈晚年回忆一生的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尽管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生活上也没有保障,但是大家目标明确,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就是要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起来心情舒畅。解放后转到工业战线,为建设强大的祖国也是倾心尽力,信仰坚定,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所做的工作而自豪。
真正困难的时期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1966年8月,文化革命开始不久,妈妈因为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被打倒,白天在单位做检查,挨批斗、戴高帽游街,晚上回家还要反复地写检查,斗私批修。
1969年1月,哥哥刁锐已经去了山西农村插队,刁毅和刁力要去延安农村插队。临走那天,妈妈流着泪做完早饭,然后默默地看着两兄弟吃饭。看到妈妈这样,真让人崩溃,劝她不要去车站送行,但她坚持一定要送。真应了那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是不放心我们,她舍不得我们走。那一年刁毅不满18岁,刁力刚过16岁生日,与妈妈当年参加新四军时的年龄一样,还是个孩子!我们家三个男孩在半个月内,都到农村插队去了。
1969年12月,根据林彪的“第1号通令”,重要单位要疏散。当时九院已经纳入军队建制,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番号是总字819部队。九院的理论部的大部分职工都去了四川梓潼县的曹家沟。还有一些被认为有问题、待审查或准备调离的人,安排到河南上蔡县的九院五七干校,妈妈就属于后一类人,去“五七干校”。因为是农闲,我们也从农村回来,帮助妈妈搬家。
当时“五七干校”的房子还没有盖,所以都临时住在当地老百姓的家里。妈妈住房的旁边就是黄祖洽叔叔家。黄叔叔是理论部“八大主任”之一,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中有突出贡献,不知道为什么也下放到“五七干校”。他一家五口,除了老两口以外,还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小学刚毕业,小的还在上幼儿园,家里没有劳动力。妈妈经常到他家去看看,有需要干的体力劳动,让我们去帮忙。农村没有自来水,我们每天去村中的水井挑水,也顺便给黄叔叔家送水。妈妈就是这样一个热心人,自己还一身“官司”没有搞清楚,却想着帮助有困难的同志。
林彪事件以后,1972年妈妈结束了在“五七干校”的生活,重新安排了工作,任九院劳资处副处长。她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招工。为解决老职工们的后顾之忧,利用当时的政策,她带领劳资处的干部,北到内蒙古、黑龙江,南到云南边陲,费尽周折,把九院分散在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的100多名职工子女招入九院,并为他们在北京的几个工厂学习培训做了妥善安排。这些职工子女在工作以后,有时间就会到在院部的我们家里来玩儿。他们称呼妈妈从来不称职务,而是称“佘阿姨!”可见妈妈在这些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1975年妈妈任总体部党委副书记。总体部的工作是将核武器的零部件在这里完成最后的组装。这是一件既危险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前曾发生过安全事故。因此,每到总装的关键环节,妈妈会披上一件白大褂工作服,泡一杯茶,静静地坐在旁边,以稳定军心。
1982年,为党和国家工作了40年的妈妈办理了离休手续。离休后的爸爸妈妈结束了几十年忙忙碌碌的工作,总算可以放松下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妈妈非常高兴的是与失去联系多年的老战友恢复了联系,妈妈和爸爸还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旧地重游,追思烽火岁月,缅怀牺牲的战友。
传承勤俭持家,家庭和睦优良传统
爸爸妈妈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相识,相知,相爱,组建家庭,相濡以沫六十载,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从不恶语相向。爸爸妈妈给我们留下的嘱托是: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保持勤劳朴实,互帮互谅的好传统,好家风。
2003年,妈妈因病去世,爸爸在妈妈的墓志上写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对妈妈革命一生的评价。
站在母亲百年诞辰的节点回望,她的生命轨迹恰似一条默默流淌的溪流一一没有惊涛骇浪的壮阔,却滋养了无数干涸的心田,这或许就是革命者最动人的模样:把自己活成一片绿叶,在历史的枝头永远鲜活。
新四军老战士佘萍的孩子
刁锐、刁毅、刁力、刁晓晴
2025年11月8日黄山酒店
李湘滨、郭海鹏、崔金崟、陈龙狮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日 于京东狮子城

信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