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在纪念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2025年11月8日,是周六,也是咱们的第26个“中国记者节”,更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2025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日子,这是七师分会的第19次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的纪念聚会,业已成为新四军研究会的经典纪念活动之一;
澳门法治报的记者、编辑、通讯员像往常一样的工作,他们没有休息,而是忘我的工作到晚上20点才吃晚饭、他吃着饭就睡着了,深夜一觉醒来才看到澳门编辑早已发布新闻,浏览量达5万多人次,这就是弘扬铁军精神的纪实。
请大家看看咱们澳门法治报常务副总编、京城的驰名“军挎记者”陈龙狮在“中国记者节”中的真是写照:

本报的常务副总编、“军挎记者”陈龙狮快70岁了,年迈多病,但他为了宣传、弘扬铁军精神,5点多起床,6点多乘郊区公交车,一个多小时才到北京的国贸,再乘市内公交车,不到9点就赶到黄山酒店,来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会场,看到不少七师的会员都在忙着自己承担的工作……他们一直忙到下午2点左右,军挎记者再乘车返回河北香河。

他到家后不吃不喝,立即按照七师分会领导意见修改昨天撰写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隆重召开》初稿、他从上千张照片中挑选新闻图片,终于在当晚19点上报、审核。半小时后,陈副总立即将审核并通过的稿子给澳门法治报编辑部的值班领导,再经过半小时后正式发布。他简单吃完饭时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23点多他一觉醒来,发现澳门法治报吴永豪副社长发来的链接,他立即给昨天结识新四军后代们发去就正式睡觉了。经过二天多的发布,该新闻浏览量达50多万,还有不少人来电希望早一点看到与会领导、嘉宾的讲话实录,以便学习、收藏。

目前,记者已经获得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员魏峥在大会上的发表发言。特此分享给广大读者,一定要牢记新四军老前辈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永远弘扬伟大的铁军精神!
李湘滨、周煦明、郭海鹏、崔金崟、陈龙狮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于京东狮子城

各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有幸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父亲陈先达的革命历程,感到由衷的高兴。
为此,请允许我向精心安排这次活动的新四军研究会的各位大哥和协助我细致耐心的准备各项图文资料的关辛秋妹妹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下面就我父亲的革命历程做一个简要介绍。我介绍题目是“光辉的足迹”。
光 辉 的 足 迹
-----纪念父亲陈先达诞辰100周年
我的父亲------陈先达,1925年9月15日生于安徽省无为县板桥镇,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乡绅家庭。其祖父为当地乡绅,其父亲陈伯文为抗日民主人士,在中学时期,曾与我党早期领导人王稼祥同志同窗共读,并一起领导了当时的芜湖学生运动。抗战期间,家中宅院成为了抗日民主政府---皖江行政公署所在地,其本人也与行署专员吕惠生同志成为了至交好友。由于家中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的原因,新四军七师的领导也会经常来此会商工作。在这样的氛围环境熏陶下,随着不断的耳闻目睹, 父亲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的丰富和强化着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理想和信念,从而使父亲在12岁小小的年纪,便投身于抗日民主救亡运动。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代,年仅17岁的他便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新四军;并在次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数次负伤,多次荣立战功。在残酷的战斗中,在生死存亡面前, 他始终以“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血肉之躯,他所具有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使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经受了严峻的战争考验。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逐渐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1948年十一月初淮海战役顺利展开,父亲时任华东野战军6纵17师51团八连政治指导员, 在率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中,连队中涌现出了一位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这位名叫张树才的战斗英雄,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压住放在碉堡上的炸药包并毫不犹豫地拉响了导火索。在张树才的英雄壮举激励下,父亲带领着只剩下37人的连队,高呼着为张树才同志报仇的口号,面对着5000多敌人毫不畏惧,顽强的阻击着敌人的突围,死死的坚守着阵地。直到黄百韬兵团被全部歼灭。战后张树才同志,被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和人民特等功臣。父亲和他的连队也荣获了集体一等功。
1949年三月父亲所在的部队24军71师来到了父亲的家乡。准备从这里发起渡江作战。父亲受委派,在战前做船工的思想工作。父亲深入船工中间,以乡音诉说着革命理想。描绘着革命胜利后的美好前景。父亲的政治思想工作极大的激发了船工们的参战热情。船工们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渡江战役打响后,一艘艘渡船上船工们奋不顾身、拼命划浆的震撼场面,给后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1949年九月底,父亲所在部队进军鄂豫皖执行剿匪任务,父亲亲率一个加强连在安徽省金寨县剿匪,父亲把专案侦查和发动群众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人民群众的有力帮助下,一举摧毁了鄂豫皖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俘获国民党中将总司令汪宪、少将副总司令袁成英、樊迅等人。战后连队受到华中军区通电嘉奖,荣立特等功。有趣的是:二十多年后,这三位被俘人员,随着最后一批国民党特赦释放人员来到了我父亲所在的部队参观访问。在我父亲致完欢迎词后,这三位国民党特赦释放人员满怀激动之情走上前来,与我父亲握手相认。他们对我父亲当年俘获他们时,给予了他们的革命人道主义优待记忆犹新,并由衷的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1952年父亲所在的24军赴朝参战,这支部队以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打出了军威国威。朝鲜停战后,70年代,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黑格将军到访这支部队参观访问,我父亲在介绍师史时,毫不避讳的告诉美国客人,这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歼敌三万七千多人。闻听此言,黑格的脸立马变了颜色,但随着我父亲的一句,中美两国人民是友好的。立刻让剑拔弩张的历史阴云化作对和平的期许。黑格将军的脸迅速的由阴转晴,连连称道:好,好,好。
1955年父亲所在部队从朝鲜回到了祖国。经党中央、中央军委研究决定:这支部队留在了首都北京,拱卫京畿重镇。并在1966年更名为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成为了一只守护首都北京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北京的数十年间,中国经历了数次风雨变化,但这支部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忠于人民,听党指挥。战斗素质过硬,战斗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本质和特点从未改变。
父亲1971年接任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政治委员。在以后的十多年中,父亲多次近距离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接触,并多次亲耳聆听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这使他受益颇多,使他的政治素养得以极大的提升,也使他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更加坚定。
父亲任职警卫三师主管领导的十多年间,是中国政治舞台风雨变化最为猛烈的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在每次政治风雨之后,总会有一些被送到部队进行看管和审查的我党的高级干部和我军的高级将领。对于他们的到来,父亲深感责任重大,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他们有什么想法和请求,也不管事大事小,父亲都会顶住压力细致关怀,想尽办法给予照顾和解决。父亲对这样一批领导干部细致入微的体贴和照顾,以人性之光温暖寒冬。在当时那个年代是相当不易和难能可贵的,以至于从这里出去,恢复了工作的领导还会经常与他保持着联系。
父亲任人为贤,知人善用。不仅爱才惜才还懂才,这在师里是有口皆碑的事情。曾经有一位干部由于与卫戍区领导的关系没能处理好,被下放到了团里。父亲下连蹲点时,发现这名干部的才干,很快就把他调整到了适当的岗位上。此事在干部和战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使干部战士从父亲身上,看到了我党这种襟怀坦荡,不拉山头,不搞宗派,任人为贤,知人善用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政工作风。
父亲尊干爱兵的情怀,是发自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经常会回忆起:在战争年代,有七位警卫人员为了掩护他而牺牲的情景。尤其有一位回族战士就牺牲在了他的怀里,使他终生难忘!每每谈起这些,他都会激动不已。深情的对身边人说道:就是子女亲属也未必做得出如此牺牲!父亲对干部战士的这种深厚的感情,也赢了全师干部战士的尊敬和爱戴。
父亲作为政治委员,对于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1971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在父亲的主导下,在师里成立了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父亲对这宣传队给予了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父亲多次请来了他的老战友、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同志到宣传队进行辅导、授课,还亲自带着宣传队队长去军队和地方的文艺团体取经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这支宣传队以一套全本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非常专业的演出,红遍京津冀辽内蒙等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
父亲作为政治委员不仅政治工作率先垂范,军事工作也紧抓不放。父亲所在部队是对外开放单位,父亲对参演部队干部战士的军事技能和战术动作要求格外严格,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参演部队干部战士所表现出来的极高的技战术才能让外军代表团极为震撼。由此,在外军里留下了“天下第一师”的赞誉。这支部队除了担负对外开放的任务,还担负了每年十月一日国庆节游行,前三个方阵:国徽、国旗、红旗方阵的任务,每每国庆节游行,这三个方阵的亮相都会引起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片赞誉。一支部队战斗力的强弱,军事素养的高低,分列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警卫三师的分列式曾经在有仪仗营参加的比武中,从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过冠军。
父亲带领这支部队取得了各种成绩,源于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进取。在1979年的全军正师职干部比武中,他以政治第一、军事第十综合成绩的第一之优异成绩,再一次为这支部队争得了荣誉,赢得了荣光。他以自己的努力, 诠释了“文武兼备”的将帅之风。父亲为这支部队的成长呕心沥血,付出了大量心血,倾注了无限的爱,这是因为他对这支部队有着极深的感情,对这支部队的干部战士有着无比的关爱,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情感的真实流露,那样自然、那样亲切,他所具有的格局和胸怀,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共产党员所具有的独特标志。曾记得:父亲病重时,秦涛副司令前往探望。临别时,秦副司令向父亲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那个军礼,震撼人心,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瞬间秒懂了:他们之间的那种无法言表的深厚的战友情!也不曾忘,父亲临终前,立下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的遗嘱。但是送别时,道路两旁肃立的仪仗礼兵和众多闻讯赶来的战友、同事、领导、下属以及亲朋好友,还是给父亲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褒奖,留下了令人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父亲的一生,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是和平年代里的坚守,是政治风浪中的清醒,更是对“共产党员”四字的终身注解。父亲常教导我们:“革命不是一蹴而就,信仰需用一生践行。”今日回望,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泛黄的军功章,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的处事原则、襟怀坦荡的人格境界。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一百零四年的光辉历程,人民共和国也迎来七十六年的华诞,中华民族正以令世人敬仰和赞叹的巨人步伐重续辉煌。值此父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以文字铭刻父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走过的足迹,更愿以他为镜,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他毕生追寻的理想正在新时代绽放: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而他曾守护的这支军队,依然在党的旗帜下阔步向前。父亲,这盛世,如您所愿;您的一生,永为我们前进的灯塔!
新四军老战士陈先达之子陈朝
2025年7月22日写于北京
信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