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亦明:在纪念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陈龙狮 黄盈明\IMG_0143_副本.jpg

编者按:2025年11月8日,是周六,也是咱们的第26个“中国记者节”,更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2025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日子,这是七师分会的第19次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的纪念聚会,业已成为新四军研究会的经典纪念活动之一;

7908d2256ababb6d22f1197a78fa21f3

澳门法治报的记者、编辑、通讯员像往常一样的工作,他们没有休息,而是忘我的工作到晚上20点才吃晚饭、他吃着饭就睡着了,深夜一觉醒来才看到澳门编辑早已发布新闻,浏览量达5万多人次,这就是弘扬铁军精神的纪实。

请大家看看咱们澳门法治报常务副总编、京城的驰名“军挎记者”陈龙狮在“中国记者节”中的真是写照:

a76b4852e1f837377ffebacf8c21d7f2

本报的常务副总编、“军挎记者”陈龙狮快70岁了,年迈多病,但他为了宣传、弘扬铁军精神,5点多起床,6点多乘郊区公交车,一个多小时才到北京的国贸,再乘市内公交车,不到9点就赶到黄山酒店,来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会场,看到不少七师的会员都在忙着自己承担的工作……他们一直忙到下午2点左右,军挎记者再乘车返回河北香河。

3479441202d0a55448d131b8f9be7c29

他到家后不吃不喝,立即按照七师分会领导意见修改昨天撰写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2025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隆重召开》初稿、他从上千张照片中挑选新闻图片,终于在当晚19点上报、审核。半小时后,陈副总立即将审核并通过的稿子给澳门法治报编辑部的值班领导,再经过半小时后正式发布。他简单吃完饭时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23点多他一觉醒来,发现澳门法治报吴永豪副社长发来的链接,他立即给昨天结识新四军后代们发去就正式睡觉了。经过二天多的发布,该新闻浏览量达50多万,还有不少人来电希望早一点看到与会领导、嘉宾的讲话实录,以便学习、收藏。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3彭亦明_副本.jpg

目前,记者已经获得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员彭亦明在大会上的发表发言。特此分享给广大读者,一定要牢记新四军老前辈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永远弘扬伟大的铁军精神!

 

             李湘滨、周煦明、郭海鹏、崔金崟、陈龙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于京东狮子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陈龙狮 黄盈明\微信图片_20251108181156_2552_93.jpg

追忆我们的父亲彭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来到2025年了,今年11我们的父亲彭卉诞辰100周年。

感谢七师分会领导,提供缅怀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的机会,让我们子女回顾父亲的一生。他是一个从安徽乡村出来的穷苦少年成长为新四军战士;他经历了战火考验,成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环保事业的先驱。

    在父亲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既有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也有默默耕耘为祖国建设付出的年华。他是一位平凡却伟大中国共产党员,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一生的人今天借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的机会,再次走进父亲曾经战斗和勤奋工作的岁月,以儿女的视角来回忆父亲,表达我们对他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

一、苦难童年中的曙光

    19251128 日,父亲出生在安徽无为县彭家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原名彭承林。在他6岁那年,洪水摧毁了一个美满的家园,他的母亲不幸罹难。这场无情的灾难年少的父亲推向了一个充满挑战的生活环境,迫使年幼的他寄养在姑母家中。然而,父亲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在姑母的关怀下,他在村里小学完成了学业,并考入了汤沟中学。

    在那个战乱频、民族危亡的年代,父亲的思想受到了革命浪潮的洗礼。中学时期,他的表哥魏道行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位亲人带给父亲的不只是亲情,还有革命思想的启蒙。在表哥的影响下,父亲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并逐渐认识到了国家兴亡的责任在青年。青年人有朝气、有理想,只有抗日救国是前途。

二、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1940,年仅15岁的父亲毅然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他一边上学,一边积极宣传抗思想,动员身边的同学和乡亲投身抗战。他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在一次次险象环生的任务中,父亲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19418月,伪军刘子清部配合日军进行“扫荡”无为地区,占据无东主要集镇和交通要道,企图断新四军第七师大江南北的交通联系。

    加强党组织对这区域的领导,实现“完全坚持三区”,粉粹敌人阴谋之目的194110月底11月初,组织在无东、无南地区建立了临江工委,领导原属无为县委领导的二区、三区、八区3个区委。当时,皖江抗日根据地由于日寇的多次“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袭扰,经济十分困难,缺衣少食。父亲在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财粮科科长张君武的领导下,参加了发放救济粮的工作,帮助当地穷困的百姓解决吃饭难题。

    1942,父亲在临江行政办事处,先后任工作队队员、警卫连分队长、指导员。19433,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正式成为新四军第七师的一员。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父亲用青春和鲜血践行自己的信念。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严重地威胁到日寇重要运输线和淮南线的安全。日寇视为心腹大患,专门成立了“清乡”司令部,对皖江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19433日寇抽调南京、江浦、铜陵的一一六师团为主力,配合一一五师团一部,兵力6000余人,发动“远途奔袭,分进合击”的战术,包围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无为,对无为中心地区进行了梳篦式的“大扫荡”。那天夜里,天气十分恶劣,大雨滂沱,山路泥泞,四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父亲在指挥群众撤离过程中,腿部不幸中弹,腰部脊椎上还留下弹片,落下了终生残疾。然而,他从未因身体的伤痛而放弃工作,用坚强和执着书写了自己的革命篇章。

三、服从大局第七师北撤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为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促进政治民主化,新四军第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党政人员奉中共中央的命令开始北撤,临江行政办事处随即撤销。在北撤时,新四军第七师发表《告别皖江民众书》,宣称北撤只是“暂时与你们告别”。果然,仅仅三年时间,新四军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又重返皖江大地。

    当新四军第七师撤离皖江时,逆流汹涌,内战的危机已经明显;革命前途难卜,少数人悲观失望,失掉了胜利信心。父亲经过几年来党组织的培养教育,经历过抗日战争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毫不犹豫地告别亲人,踏上了北撤的征途,决心随新四军走,跟共产党走。当时分为两路撤退,大部分人员步行走陆路;小部分老弱病残则乘船走长江水路。父亲随部队走的是陆路,在渡过巢湖后,日夜兼程,长途跋涉,于10月初到达苏北的淮阴集中。

    那时,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几个抗日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于是就在淮阴成立了苏皖边区政府。父亲随第七师大部队到达苏北淮阴,先在新四军第七师医院养伤。伤愈后被组织上安排在苏皖边区政府建设厅担任书记员,厅长是汪道涵。后因内战的全面爆发,19466月,国民党反动派先飞机轰炸了淮阴,接着就向淮阴发动了进攻。同年7月初,父亲又随苏皖边区政府离开淮阴,北撤到山东解放区。在北撤的过程中,天上有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地上有国民党军队拦阻、追击。部队昼伏夜行,长途跋涉,完全是靠人的两条腿走路。毫无疑问,对于每一个北撤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革命意志和革命信念的严峻的生死考验。

    19471,新四军完成了抗日使命,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父亲先到建华工业学院电工班培训。同年7,调华东军区军工部兵工厂任引信组组长,为我军研发生产迫击炮弹和反坦克榴弹。他从事军工兵器生产技术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该工作非常危险,工作中要既要集中精力,还要准确操作,稍不留神就会发生爆炸。他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在研制炮弹过程中曾因炮弹爆炸导致眼睛受过轻伤。由于父亲在军工部兵工厂技术过硬和成绩突出,随后升任指导员。

为新中国建设无私奉献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先后担任华东工矿部党委组织部科长、华东工业部人事处科长等职。19538,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组织员。195410月至19625月,调任重工业部干部司干事、冶金工业部机关党委科长。19626月,任冶金工业部行政司党委办公室主任。19656,任冶金工业部机关工会主席。父亲始终相信,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是经济效益的增长,更是对人民福祉的全面提升。

    19651969,父亲任冶金工业部机关工会主席,他从不以权谋私。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整个北京市文化娱乐市场上只有“八个革命样板戏”和很少量的电影供人们观看。因此上海京剧院演出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和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以及各省市文艺团体来北京汇演,还有国内外重要体育比赛门票都非常珍贵,一票难求。父亲作为冶金部机关的工会主席,每年掌握着大量的这些门票的分配权。但是他在任职的三年间从来没有给我们子女拿回来过一张门票。

    当年父亲的工会主席办公室有一个后门直通冶金部大礼堂,该大礼堂经常放映市面上停止放映的“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外国老电影,对外称“内部电影”;这些影片是供大家批判用。当年我们几个子女都非常渴望能看到这些“内部电影”,但父亲不但不让我们从这个后门进去,还特意叮嘱放映电影和管礼堂的下属,不要放我们进去看电影,也不要给我们电影票。当年为了这件事情,我们都埋怨父亲太不近情理。待我们长大后,才明白他当年的良苦用心。父亲的做法一方面回避有公权私用的嫌疑,另一方面是希望我们多看书学习。

    在战争年代,父亲因战致残,被国家评定为“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父亲身有残疾本来可以不用去“五七干校”下放劳动,但1969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主动报名第一批下放到云南蒙自草坝冶金工业部“五七干校”劳动,并被群众推选为司务长,负责冶金工业部全体下放干部的饮食和生活保障。在生活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任劳任怨,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用自己的辛劳换取大家的生活便利。虽然身为司务长,但是我们家在生活中从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的照顾。父亲常说:“自己苦一点没什么,只要尽自己之力让大家都能生活好,我就安心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了父亲的一生。

    197010月,父亲在云南蒙自县参加完一年多艰辛的“五七干校”的劳动锻炼,冶金部派往贵州遵义八七厂(现贵州钢丝绳厂)担任副厂长。当年这个厂是我国专门生产军方使用绳、钢缆产品,因此军队委派师级的军代表当该厂一把手,参与监督管理工作在遵义的那几年,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总是忙碌在工厂的各个角落。作为2000多人的军工厂的领导,他以身作则,一马当先,无论是在生产线上还是在会议室里,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始终坚持与工人们同吃同劳动,了解情况。父亲曾在新四军中担任过兵工厂的管理人员,积累丰富的军工厂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不仅在生产上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还在生活上关心职工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父亲作为厂领导,坚持为国家军工产品生产事业奉献力量。他不惧困难,坚持技术创新,确保产品质量,用实际行动践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爱国情怀。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描述当年贵州省遵义市的多雨、多山和贫穷的特点。在遵义的日子里,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和不容易。我们住在普通的工人宿舍里,没有因为父亲是厂领导而得到任何特殊的照顾。母亲何如为了避免和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得到特别关照而被别人说闲话,故调到了路途遥远的十七冶职工医院工作,每天下班回来很晚。父亲专注于两千多人大工厂的产品管理工作,也是日理万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顾不上家里日常生活。他就鼓励我们孩子要靠自己承担起日常的家务活,包括做饭、买菜和做多孔的蜂窝煤等劳动,以便锻炼我们的自理能力。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从未抱怨过,因为我们知道父亲是为了更重要的国家军工事业发展在奋斗。

    尽管父亲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也不忘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父亲会抽出周末的休息时间,他专程带领我们去“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山烈士陵园”参观,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父亲也时常会给我们讲述他在新四军时的经历,那些抗日打鬼子战斗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五、父亲的坚持与热情

    197312父亲被调回北京,任有色研究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19751,他调任冶金工业部金属回收公司经理。19811,任冶金工业部安全及环境保护司办公室主任(副局级)。在这期间,父亲的岗位不断变化,但却是干一行爱一行。他积极倡导并推动废钢铁回收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父亲组织编写了《重型废钢铁爆破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暂行办法》、《冶金工业废钢铁管理办法》、《炼钢及原料知识》等书籍,对炼钢工业安全生产起到重要作用。他主持并参与了“平炉炼钢吹氧烟尘治理”、“锦州铁合金厂铬渣防渗墙”等技术课题的研究和鉴定工作,并注意总结、宣传环境保护和绿化的经验。父亲多次在《冶金报》、《工人日报》、《环境保护通讯》、《冶金经济研究》、《环境工程》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诗歌,为冶金工业的持续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86年,我们的父亲彭卉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离休后,他继续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冶金工业的发展,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热心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1986父亲创建了《冶金绿化报》,任第一届总编,为全国冶金钢铁企业成为绿化工厂的推广做出重要贡献。他还积极参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的活动,认真收集历史资料,撰写革命回忆录。他和研究会的同志们一起开展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血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父亲步入离休后的晚年,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和家乡发展用自己的积蓄支持家乡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而活,你们这一代努力为国家创造更好的未来。”

六、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我们的父亲一生生活俭朴,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亲属和身边人谋利益。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们三个子女都自食其力,完全是凭着个人努力而获得成绩。父亲一生做事谨慎认真,与世无争。他处事有着自己的严格的是非标准和原则尺度,他不讲假话,不阿谀奉承,不人云亦云,该坚持的坚持,该反对的反对,表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

    父亲一直铭记着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每当和自己一起负伤的战友重逢时都非常高兴。他在家里珍藏着许多战争纪念章和当新四军时的纪念文物,如同珍宝。父亲的乡情也非常厚重,每当安徽无为老家的亲戚来北京,他都热情接待,有求必应。当年我家住房虽然也不宽裕,但每次老家的亲戚来北京他都给安排住在家里,致使我们几个孩子挤在一个房间里。逢休息日,我们还陪亲戚到北京的旅游景点游玩,临走还送给他们很多衣物和食品。父亲经常告诫我们子女说:“我小时候在安徽无为时,6母亲就去世了,全靠老家的这些亲戚朋友接济和帮助才能长大成人。后来参加新四军也离不开当地的老百姓给与的大力支援,你们的根在安徽无为,我们何时都不能忘记他们。”正是父亲这些行为和言行的潜移默化,使我们子女在生活中秉承着父亲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革命优良传统。

    2008929日,父亲彭卉在北京逝世,享年82冶金部是这样评价他:彭卉同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他自参加革命之日起就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其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党、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的战士,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革命本色。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他襟怀坦白,清正廉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受同志们的尊重和爱戴。彭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的一生,也是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的一生。

    在父亲离开的日子,我们一家感到无尽的悲痛但也深知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父亲以身作则,教会了我们做人要正直、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他的故事,是对我们后代最好的教育。每当我们回忆起父亲,就仿佛看到他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身影,看到他伏案工作时专注的神情,看到他在我们家人面前和蔼的笑容。父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子女永远的骄傲。

    “前人励志铸辉煌,后人铭记永不忘。”在此,感谢七师分会的兄弟姐妹们,倾听我们父亲彭卉的故事。我们愿以此文,向父亲彭卉致以深深的敬意,并承诺将他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格代代相传,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铭记他的名字。

                                                 

新四军老战士彭卉子女

彭亦明 彭云波 先民

2025年118日 黄山酒店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陈龙狮 黄盈明\微信图片_20251108184229_40_4602_副本.jpg

 

信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

 

创建时间:2025-11-11 16:33
热点文章
浏览量:5420
首页    红色报道    彭亦明:在纪念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