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地理标志品牌分销服务大会隆重召开
本报讯(记者 林青)2024世界地理标志品牌分销服务大会日前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311A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发展地理标志 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国际合作”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地理标志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政府代表,共同探讨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合作机遇。
岭南山水美 英德红茶香
广东清远英德市的副市长江先涛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知识产权赋能乡村振兴 地理标志助力英德红茶》的交流发言。
江先涛在发言中热情地分享了英德市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英德红茶。英德,古称英州,是一座拥有 2000 多年建制史的城市,英德历史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与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英德城南的南山风景区内现存一方摩崖石刻,上面刻有“煮茗台”三个大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就是英德与茶的历史见证!著名大书法家米芾曾在英德的前身含匡县任县尉,也在英德
留下了珍贵的墨宝!葛洪炼丹碧落洞,苏东坡两过英州,张九龄、杨万里南游浈江,文天祥行舟英德,历代文人骚客在英德留下大量珍贵的诗词石刻,也为英德茶文化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沉淀!
江先涛介绍说,今天的英德,凭借南临广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距离广州白云机场只有一个半小时车程这样一个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资源优势,正成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粤北
生态明珠!作为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英德市境内三江汇聚,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享有“中国红茶之乡”、
“中国麻竹笋之乡”等美誉。英德种茶历史源远流长,距今 1500 多年前的《南越志》记载“浈阳县北五里有茶山…”,浈阳就是英德历史县名之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有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英德也是当年韶州的主要茶产区之一。到明朝时,英德的土质茶已经成为朝廷贡品。到清代,英德茶叶的生产在民间已经很普及了。相对于英德传统的山茶,今天更广为人知的就是英德红茶,
特别是英红九号红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经济建设急需外汇。在陶铸等老一辈领导的关心下,英德建立了红茶商品基地。1956 年,英德率先引入大叶种茶籽试种,三年后第一批“英德红茶”问世,并在同年实现首次出口。一直到 1986 年底,英德每年出口红茶4万—5万担,为国家累计创汇达 5000 多万美元。
江先涛说,英德红茶以其色泽乌润细嫩,汤色明亮红艳,滋味浓醇香甜,香气浓郁纯正等优异的品质,享誉中外!进入新时代,英德红茶产业的发展,更是踏上了快车道,成为富民兴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18 年 10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英德视察,在喝了英德红茶后说到:“来了英德,喝了英德红茶,不虚此行”。2023年 4 月 7 日,总书记在广州松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英德红茶作为国饮接待贵宾。可以说,总书记的两次“代言”,为英德红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英德红茶实现了飞速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截止到 2023 年底,英德全市茶园面积达 17.7 万亩,实现综合产值 75.26 亿元,同比增长 25%。全市现有茶企 758 家,其中地理标志用标企业 93 家,带动从业人员 15 万人。
江先涛表示,纵观整个历程,英德红茶每一步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地理标志的赋能和助力!英德红茶在 2006 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批准,2010 年通过证明商标注册申请,2020 年被列入第一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清单,2022 年获批筹建英德红茶国家地标产品保护示范区,2023年又被纳入第二批地标运用促进指导名录!英德红茶的综合产值,也从 2006 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初的 1.05 亿元,跃升到 2023年的 75 亿多元!在地理标志的赋能和助力下,英德红茶正朝着百亿产业的目标奋进!为了推进英德红茶百亿产业的发展,我们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印发了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着力促进英德红茶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初步建立起了支撑英德红茶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质量溯源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坚持创新驱动,成立了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研究院和英德红茶研发交易中心等机构,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专利的申报,培育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江先涛热情地代表英德市人民政府诚挚的邀请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有空多到广东清远英德来旅游观光和考察指导,品醇香英德红茶,赏大美英德风光!
他说,我们还注重宣传推介,大力提升英德红茶的品牌价值。一方面,通过举办红茶头采季,国际茶日等活动,讲好英德红茶故事,
弘扬英德红茶文化。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相关茶企参加知识产权
年会、中国红茶大会等专业展会,为英德红茶开拓国际市场提供
新机遇、新空间,向全世界展示英德红茶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
英德红茶品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在地理标志的助力下,紧紧围绕百亿产业的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做好做优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深入实施英德红茶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体系建设、科技与人才体系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英德红茶国家地理标志产
品保护示范区的建设,进一步擦亮中国红茶之乡的名片和英德红
茶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
幸福英吉沙 杏好有你
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张斌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幸福英吉沙 杏好有你》的交流发言。
张斌介绍说,英吉沙县已有400多年杏栽培历史,英吉沙杏光滑亮丽、肉质细软、甜美多汁、营养丰富,是鲜食、制干等多种用途的兼用优良品种,也是杏酱、杏罐头的优质原材料,素有“冰山玉珠”和“瓷美人”的美誉,荣获过“全国优秀杏”、“奥运会推荐果品获一等奖”等多种荣誉,是著名的“中国色买提杏之乡”。英吉沙杏不仅是我们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我们地理标志产品的骄傲。它不仅代表了我们南疆的自然恩赐,也承载着我们对传统农业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
张斌说,英吉沙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南疆八大重镇之一,更是“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和“中国达瓦孜之乡”。英吉沙隶属喀什地区管辖,总面积3425平方公里,西南、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相连,距喀什市65公里,315国道纵贯全境,喀和铁路等穿越县境,交通十分便利。英吉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总降水量70毫米,年均温11.5℃,无霜期223天,年总日照时数为2935小时,光热资源对比全国其他产杏地更胜一筹。英吉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英吉沙杏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杏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达26%,总糖含量达20%以上,果实甜度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因此对贫血、消化系统疾病和生殖健康非常有益。
张斌指出,2024年,英吉沙县林果总面积达到了33.42万亩,预计林果业总产量10.29万吨,总产值7.13亿元,其中英吉沙杏17.75万亩,产量6.19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我们努力培育壮大杏产业,和新疆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新疆农科院英吉沙县杏资源圃、新疆英吉沙县杏研究分院等科研院所,发挥新疆农科院杏子、设施蔬菜等2个驻英吉沙科研团队作用,研发英吉沙杏优良品种。成立了喀什地区杏子产业协会、喀什地区英吉沙杏产业研究院,每年举办新疆杏产业高峰论坛、喀什赛杏会等,力争将英吉沙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助力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英吉沙杏”区域公用品牌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已建成杏花园、杏子特色小镇,举行杏花节、赛杏会、民俗风情街,每年4-5月,日接待游客2000人左右。
张斌表示,目前英吉沙县有新疆优乐果、喀什神恋、英吉沙德源农林、库山河、新疆杏都商贸、新疆沃果园等果品加工、贮藏保鲜企业7家,种植企业有四川旅途、龙豪集团、信昌种植等3家和113家林果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个,地区级龙头企业16个,全县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31000吨,年实际加工转化果品量14200吨,主要加工产品为英吉沙杏、西梅、红枣、巴旦木、核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果品初加工率85%,精深加工率15%。已发展成“色买提、冰山玉珠、神恋、亚曼滋”等各具特色的杏系列产品品牌,有“喀乡圣果”“优悠杏”两大品牌及“小小的我”系列产品,包括杏肉、杏仁、杏仁油等十几个品种。
张斌代表英吉沙县委、县政府,诚邀各界人士莅临英吉沙县考察交流、投资兴业,共谋发展。他提出了五个重点合作方向:一是加强科研合作。我们希望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杏子新品种选育和加工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杏子品质和产量。二是深化产业融合。推动杏子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以杏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路线和文化体验活动,提升英吉沙杏的品牌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三是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对接国内外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拓展英吉沙杏的销售网络。同时,探索跨境电商等新型销售模式,将英吉沙杏推向国际市场。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以及内地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杏子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共享资源、互通有无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英吉沙杏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张斌说。
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大会期间,与会嘉宾还就地理标志的国际合作、品牌建设、法律保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通过此次大会,各方达成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共识。
本次大会由世界贸易网点联盟和全球服务贸易联盟联合主办,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商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发布“拉长地理标志产业链经典案例”
随着“拉长地理标志产业链经典案例”的发布,我们期待这些单位能够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地理标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国际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大会的成果发布环节中,由物博地理标志研究院、中华商标协会地理标志分会、《中华品牌年鉴》编辑部共同推荐的十家单位因其在地理标志产业链发展中的杰出表现和创新实践,被评选为“拉长地理标志产业链经典案例”。这些单位不仅在自身领域内取得了显著成就,更通过示范作用推动了地理标志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应用。
以下是获此殊荣的十家单位名单
1、平和县特产协会:平和县特产协会通过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了当地特产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2、奉节县脐橙产业协会:奉节县脐橙产业协会利用地理标志,推动了脐橙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
3、汉寿县龟鳖产业协会:汉寿县龟鳖产业协会通过地理标志的推广,增强了龟鳖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信任度。
4、农好康(福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科技公司,农好康在地理标志产品的数字平台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5、奉节县中药材产业协会:通过地理标志的保护和推广,奉节县中药材产业协会成功提升了中药材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6、山东地理标志产业协会:地理标志产业协会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云南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云南地理标志产业协会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8湖南品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品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地理标志产品的创新研发和市场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9、奉节县农特产品协会:奉节县农特产品协会通过地理标志的推广,提升了农特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认可度。
10、重庆市潼南区柠檬产业协会:重庆市潼南区柠檬产业协会利用地理标志,推动了柠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