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莉:难忘的520,记我们女兵与周总理伉俪的最后一张合影

陈翠荣注:周恩来总理保健护士张心莉同志2018年曾撰写在“方志四川”刊登《永远的怀念》(浏览量达1000多万人次)),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她是最后一个到西花厅为总理服务的,年龄最小。文章中张心莉同志特别提到了1970年5月20日那让“我们个个心花怒放”的照片。这一天,也留下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谐音巧合“我爱你”的520合影。征得张心莉同志同意,今天的“爱周之家”公众号予以转载。个别句子做了技术性处理。
岁月的漫长,并没有淡化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思念。总理和邓大姐的音容笑貌依旧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相会于在睡梦中。
1968年9月,我被调到中央警卫局保健处工作,穿上了绿军装。11月,领导安排我到西花厅工作,为总理和邓大姐服务,我既高度兴奋又十分紧张。邓大姐首先接见了我,她和蔼亲切的握着我的手说:“小张,欢迎你来西花厅工作。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我说:“邓大姐,我有做不好的地方,请多批评。”大姐说:“这儿的事情很简单,开始不熟悉,不要着急,有什么事情你尽管问我,我会帮助你的。”邓大姐慈母般的话语,使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过了一会儿,总理来到了客厅向我走来,我看见总理浓黑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在注视着我,我望着敬仰已久的周总理站在我的面前,竟然顿时语塞,把早已想好的话忘得一干二净。正当我不知所措时,总理已经握住了我的手,笑着对我说:“小张,你是哪里人啊?今年多大了?”听到总理的问话,才使我醒悟过来:“总理好,我是山东蓬莱人,今年22岁了。”总理又爽朗地笑道:“蓬莱是仙境嘛,那可是个好地方啊,欢迎你来工作。”我说:“我工作不久,没有经验,请总理多指教。”“任何人干工作都有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嘛,不要着急。”听到总理如此和蔼可亲而平易近人的话语,我紧张激动的心情很快平静下来了。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自从我来到总理身边工作以后,看到总理经常是迎着太阳回到西花厅,回来后,还要在办公室批阅文件,好不容易走进卧室了,还要接着在床上办公,待到睡觉时,已是半个上午了。总理参加会议时经常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工作人员只好想办法做些玉米糊放在杯子里,当茶水送到他面前,以防止饥饿过度,或者准备几个包子插空在来往首都机场、钓鱼台国宾馆或去某个会议场所的途中给他吃。总理还要在车上边吃边听汇报或听读文件。就这样日日夜夜无休止地工作。看见总理这样忙碌,我才真正理解到什么叫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因为总理工作繁忙,和邓大姐的作息时间不同,有时他们几天见不到面。早上总理睡觉了,大姐起床;中午总理起床了,大姐午休;大姐午休起床,总理已经出去开会或接见外宾了。有时碰巧,他们中午或晚上能在一起吃顿饭,但总理进的是早餐,大姐是午餐。或总理是午餐,大姐是晚餐。
记得一次总理去机场迎接外宾并陪送到钓鱼台国宾馆。按常规总理进行礼节性会晤后就结束了,推算时间正好回家吃午饭。但这次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半个小时过去了,总理还在与外宾交谈。我们商量,该上些点心才好。但外交人员说很快就结束了,再等一等。结果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回到西花厅,总理见到邓大姐第一句话就说:“真饿了。”服务人员立刻端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饭菜。邓大姐批评了我们。我看着总理大口大口地吃着饭,心里象刀绞一样,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来。总理吃完饭走进值班室,我向总理检讨说:“总理,我的工作没做好”。总理却笑着对我说:“不要紧,这不怪你,不要紧张。”总理怕我有精神压力,特意来安慰我。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那博大的胸怀和慈父般的话语,使我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怀。
因总理工作十分繁忙,我们为他做治疗就要见缝插针,寻找机会进行,既要快又要好。总理起床后,要上卫生间,我们工作人员都称谓这是总理的第二办公室。秘书经常要在这儿报告急着要办的事情及文件,总理边洗漱或做保健操边听。有的治疗我们也需要在这个时间来做。我第一次为总理注射丙种球蛋白时,正好穿着新发的冬装,因为新衣服比较硬,而且又肥又大,活动起来有摩擦响声。我端着注射盘来到总理身边,心中正紧张着,怕打不好针。只听总理说:“你穿的衣服象龙袍。”在场的卫士、秘书、医生都笑了,我也笑了,紧张的心情放松了。注射后,我问总理痛不痛,总理说:“不痛,很好。”总理那敏锐的双眼,可以看透你在想什么,他怕我紧张,开了个玩笑,来缓解我的紧张情绪。
总理工作这样繁忙,对我们工作人员也非常关心。那天总理正在客厅吃饭。大姐说:“小许给小张介绍对象了,叫周述华,在小药房工作。”总理说:“这样好,有利于保密,工作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总理为了锻炼身体,起床后要做一套保健操,在办公间隙偶尔也到院子散散步,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打乒乓球。总理很关心国家的乒乓球事业,对那些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们也很熟悉,我们不能忘记“乒乓外交”曾为中美关系起过的重大作用,这当中也深深凝聚着总理的心血。为了缓解疲劳,打乒乓球就成了总理难得的一种休息方式。在总理办公室的隔壁,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西花厅的卫士、秘书、医生、护士大都陪总理打过乒乓球。我刚到西花厅不久,那天已是凌晨三点多,总理从办公室出来看到我在值班室,说:“小张,打球。”我说:“总理,对不起,我打不好。”总理说:“没关系,活动活动吧。”总理邀请我,我只好硬着头皮拿起乒乓球拍,总理一次次的吊球和扣球,使我连连失误,总理会意地笑了。能让总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好好的休息一下,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西花厅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环境简朴幽静,花草树木茂盛。每年4月中旬满院子的海棠树花红的、白的竞相开放,还有相继开放的牡丹花、芍药花,把西花厅装点得格外美丽。1970年春天到了,眼看海棠树上结满了花蕾,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也许今年海棠树开花时总理会有时间与我们留影。4月中旬,海棠花又盛开了,姹紫嫣红,一派生机。我们期盼着,只见总理忙碌的身影。眼看着海棠花已经凋谢,花瓣静静地落了一地,象铺了一层花地毯。
5月20日这天中午,当我得知总理要和我们合影留念时,心中十分高兴,早就盼望这一天了。我们早早在西屋集合,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摄影师杜修贤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正在选择最佳位置。
下午三时许,总理从办公室走出来,邓大姐也来了。老杜(即杜修贤)请总理和大姐先合影,背景是茂盛苍绿的海棠树和柏树。总理身着一套深灰色中山装,大姐穿了一身蓝灰色制服,站在总理右侧,两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革命战友和伴侣,笑得那样慈祥和甜蜜,摄影师摄下了这宝贵的瞬间。
彩色版本是新华社人工着色的版本,张心莉提供。
接着工作人员在总理办公室窗户外的台阶上站好,女同志站在第一排,总理和邓大姐站在正中间,两位老前辈坚持让杨德中同志站在他们之间,杨局长推让不过,只好从命。我站在邓大姐右侧。老杜按了摄相机定时快门,快步跑到我们中间,只听摄相机咔嗒一声,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前排居中者是杨德中。
后来,又在海棠树、柏树前合影。
有人提议:“总理、大姐,和我们女同志合个影吧。”(即题图)照完后,总理马上说:“男同志也合个影嘛。”(陈翠荣点评:可惜我手头没有)听到总理的提议,男同志高兴极了。照相的背景虽然没有海棠花,但我们个个心花怒放。总理的亲切关怀,时刻鞭策我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972年5月,发现总理患膀胱癌,他仍坚持工作。1974年6月1日住进305医院,总理把办公室搬进了医院,边工作边治疗。主持参加会议,批阅文件,会见外宾,处理重要事情。他忍受着病痛,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先后进行了几次手术,但病情没有好转,又增添了结肠癌。虽然医疗组尽了最大的努力,奇迹并没有出现,病情在一天天恶化。周总理始终顽强地同病魔抗争着,病痛阵阵袭来,他从来没有呻吟过一声,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点痛苦,毅力超乎寻常。只是发现他在出一身身的冷汗,我们给他一遍遍擦干,更换衣服。
1976年元旦,看着病重的总理,他那慈祥的面容,已是异常消瘦,平时炯炯有神的双眼,现在却深深地凹陷下去,从那坚毅的嘴角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病痛,仍在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他老人家的病痛,就象利刃一样刺痛着我们的心。这一夜都在紧张的抢救治疗中度过。已是元月2日早上5点钟了,总理仍没入睡,我们十分焦急,这时,总理轻微地说:“诗词”。我们马上领悟到这是指新发表的毛主席的两首词《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现在总理又一次要聆听毛主席的词了。我给总理读了第一首,值班医生又读了《鸟儿问答》。当读到最后两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复”时,我们看到了总理微微的笑容,嘴唇也在轻轻地颤抖着,好像在说些什么,大家都没有听清楚。多少天啊,由于疾病的折磨,我们已经看不到总理的笑容了,这轻微的一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1976年1月8日凌晨1点,我和秦秀兰接班,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为周总理服务。我们密切地观察着病情,总理始终没有睡觉,很平静的躺着。我问:“总理有什么不舒服吗?”总理轻轻摇摇头,这时他已经说不出话了。我又说:“总理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吧。”但总理没有合眼,眼睛在张望着。值班医生、专家也都在床前守候,这时我们多么想知道总理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
9点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安详地离开了我们。
从总理逝世那年起,每年的1月8日上午,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来悼念他,后来移到毛主席纪念堂。这么多年过去了,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敬爱的周总理一生大爱无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他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贡献出毕生精力。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赞颂周总理六个杰出楷模,为我们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能在周总理身边工作,亲身经历过、体验过伟人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每当我打开和总理的合影的影集或周恩来画册时,往日在西花厅工作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周总理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周恩来精神,万古流芳。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简介:张心莉,原中央警卫局中南海保健处护士长。1968年到1976年担任周恩来总理的保健护士,1976年到1992年担任邓颖超主席的保健护士。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