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7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第二届东盟-海合会峰会后,领导人们合影留念。
本报讯(许晓宇 吴永浩) 东盟、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于5月27日举行历史性三方峰会,宣布成立“贸易与投资联合工作组”,以应对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加征关税的冲击。此次峰会标志着东南亚国家加速转向多元化合作,重塑区域经济秩序。
核心成果:三方机制创新
峰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显示,联合工作组将优先推进以下领域:
“一带一路”基建联动:重点布局跨境物流通道及智慧港口建设,打通中国-东盟-海湾国家供应链走廊;
绿色技术协同:设立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推进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商业化应用;
数字贸易规则:制定跨境电商统一标准,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海关清关中的试点。
当地时间5月27日下午,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吉隆坡召开。
战略背景:关税倒逼区域重组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4月起对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盟四国加征最高3521%的太阳能关税,试图瓦解“中国技术+东盟制造”的产业链模式。此举引发东盟集体反弹——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牵头促成此次峰会,明确表态“拒绝在中美间选边站”。中国外长王毅透露,已与东盟达成“三不原则”:不屈服霸权、不断链脱钩、不闭门排他。
地缘经济新格局
供应链去美:东盟与海合会计划建立大宗商品本币结算体系,逐步摆脱美元依赖;
日本韩国转向:两国企业宣布加入中国-东盟数字自贸区建设,丰田汽车已向越南太阳能项目注资12亿美元;
法律协同:三方将启动投资争端调解中心,优先处理因美国制裁引发的纠纷。
国际舆论分化
西方质疑:美联社称“东盟明显倾向中国”,法新社则认为这是“对冲美国经济风险”的务实选择;
印度视角:《经济时报》以“再见华盛顿,你好北京”为题,指出东盟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构建“泛亚洲经济圈”;
海湾布局:海合会秘书长强调,此次合作将使其对亚洲贸易占比从18%提升至2030年的35%。
此次峰会被视作“后美元时代”区域整合的标志性事件。随着三方工作组首次会议定于7月在吉隆坡举行,东南亚地缘经济版图迎来新一轮洗牌。
《日经亚洲》介绍称,近年来,东盟与中国和海合会的贸易往来稳步增长,到2024年,贸易总额突破9000亿美元,几乎是东盟-美国4530亿美元贸易额的两倍。自特朗普2017年首次执政以来,东盟与中国和海合会的贸易额累计增长3750亿美元,显著超过同期对美贸易2200亿美元的增幅。同时,东盟、中国和海合会三方的GDP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是一个拥有21.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报道注意到,近期,中方和东盟成员国往来密切,同马来西亚、越南和柬埔寨签署多项经贸合作成果文件。据印尼安塔拉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5月24日晚间,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出席在雅加达举行的中国-印尼工商界晚宴并发表讲话。普拉博沃称赞中国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中国家,始终致力于反对压迫、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他希望继续与中国加强在各个战略领域的关系。
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表示,东盟和海合会国家都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也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中方支持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倡议举办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背景下,三方共商团结合作、发展繁荣大计,促进跨区域互利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期待同东盟、海合会国家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捍卫全球南方共同利益。
责任编辑:孙铭 刘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