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 张振海 解读节气“立秋”

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立秋 • 专栏作 张振海

一、   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三、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5年08月07日13:51:19节气 立

字源

“立”象形,甲骨文象一个人正面立于地上(人+ 一)。会意,《说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之上”。后引申为设立、建立、树立等词义。

<动>站立站着。停立停止。竖立耸立。设立建立立法。存在

<动>立朝、立君: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副>立刻:马上。

“立”象形、会意:从之上。本义:笔直的站立。人也。地也。

在汉字中,“立”字常指成家立室、立业,男人顶天立地,承担责任。 顾名思义,立,建始也,制定、成立、存在。用于节气表示季节的开始。这里主要是建立、建始,季节开始的意思。

是多义字,含义丰富。别写:秌、穐、龝

,一年四季的第三季,收获的时节。指成熟的庄稼。指一年的时间。指特定的时期(多事之秋,多指不好的)。指运动和游戏的器具,秋千。还是姓氏。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后又添加“禾”旁。

本义:庄稼成熟季节、谷物收成时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的主要含义是收。为什么秋=禾+火,我觉得可以解释为:禾谷经过夏天火灼成熟了。这里主要是庄稼成熟的季节、谷物收成的时节。

立秋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秋季的第一个。每年阳(公)历的8月8日前后交节,今年是8月7日13:51:19星柄向坤(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即是。星座划分:狮子座大暑、立秋)。“四立”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立,建始也秋,物于此而揫敛jiū liǎn也”

解读:七月节气。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夏天过去了,秋天开始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秋季降雨、湿度、风暴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阴阳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秋季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从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并不是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初秋天气仍然很热。所说“热在三伏”,和“秋后一伏”,是说立秋后第1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至少还有“一伏”的热天气。如果赶上“秋老虎”“母老虎”就更热了。真正凉爽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但是立秋之后总的趋势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周而复始,相互对应) 

三候

《太初历》《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岁共七十二候。

解读:我国古代将每年(岁)划分成四个季度(时),每季三个月,四季十二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季六个节气,全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三个候,全年共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有植物候应动物候应非生物候应。七十二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气候变化的情况。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立秋之日凉风至五日白露降五日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解读: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

二候,白露降。

解读:早晨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白雾未凝结成珠,但有了秋天的意。

三候,寒蝉鸣。

解读: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鸣与夏至蝉始鸣相呼应。

特点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非常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也是由热变凉变寒的过渡时期。(此消彼长,物极必反)

习俗

古代立秋之日,朝廷会举行很多仪式。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

大家都晓得:一叶知秋,落叶知秋。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这是古人以小明大、以近论远见微知著的智慧,教人掌握先机、预测未来的洞察能力

宋代立秋这天,宫内把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报秋之意。一叶知秋落叶知秋的成语广泛流传

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品尝新收的米谷庆祝。

民间的习俗主要有摸秋、啃秋、咬秋、晒秋、称水、吃渣、秋社、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秋忙会、尝秋桃、吃福圆、食赤豆……而比较著名的是“立秋节”、“贴秋膘”

img1

img2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阳历(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广大农村立秋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bǔ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rú饮等风俗。

img3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比较。因为夏天暑热,人们烦躁没有胃口,饮食清淡,俗称苦夏。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减少。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损失。办法就是“贴秋膘”。五谷丰登,六畜肥壮,各种各样的炒肉、涮肉、炖肉、烤肉……最解馋的红烧肉……自我犒劳,以肉贴膘。

养生

《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原则。

img4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故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养生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shōu liǎn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

      img5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文化贡献

文化遗产

文化经典

立秋配诗词

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文化杂谈

下面更精彩

★关于秋的诗词名句

多愁善感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的感叹。

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

“悲秋”之作。离愁别恨,展现的是一首首凄凉的秋景篇。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刻画出了秋之离别情感。

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吴文英《唐多令》离愁渐远渐无穷,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喜秋”之作。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戏,乃人心演绎。

★关于秋的文学作品

比较有名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另外还有: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三》的《秋》

关于秋的众说金色的九月

好听的:晚秋、素秋、霜序菊月、霜月、玄月、长月

讲究的: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

其他的:暮秋、残秋、穷秋等。

★关于秋的歇后语说

秋后的高粱———从头红到脚

秋后的柿子———越老越红火

秋天剥黄麻———净是扯皮事

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

★关于秋的成语趣说

什么季节最忙?秋天,多事之秋。

什么季节最爽?秋天,秋高气爽。

什么季节最险?秋天,秋后算账。

什么季节最公平?秋天,平分秋色。

什么季节最简单?秋天,一叶知秋。

什么季节最暧昧?秋天,暗送秋波。

“立秋”与“秋分”与“中秋节”与“丰收节”……的渊源与异同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什么是早?晚?公秋母秋秋老虎公老虎母老虎什么是公?母?……辩证解析

详见另介绍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创建时间:2025-08-02 11:32
热点文章
浏览量:3460
首页    国内民生    专栏作者 张振海 解读节气“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