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 云海相望,我在上海看云冈
看过敦煌石窟、走过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却倒还从没去过。借着最近上海文旅重量级文博大展之一的《云海相望——云冈石窟艺术特展》,足不出沪,先轻触了一次来自北魏石窟艺术璀璨文明的震撼。

与往常展览不同,这场特展分室内外双展区布展。在海派文化中心的户外展区,先看到了那座1:1还原的石窟模型——这是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1:1复制洞窟,亦是云冈第12窟“音乐窟”的复原窟。为还原石窟的细节,技术团队采用毫米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连岩石表面的风化痕迹、造像的细微裂痕都精准复刻。


沉下心走进其中,让人仿佛瞬间跨越1700公里,从黄浦江畔转身而至武州山,从魔都上海抵达北魏平城。窟顶的莲花藻井绽放,石壁上的天宫乐伎翩跹,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都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前往室内展区,那里还有更多惊喜。“化相”“匠道”“光息”“神往”四个单元将云冈的故事娓娓道来,聚焦云冈石窟的文化、艺术、遗产活化利用,以多重维度讲述云冈艺术世界。石窟最具标志性的第20窟佛首复原像,是本次特展的重磅展品。“一坐千年,微笑永恒”,这尊大佛,可能是很多人对云冈的初印象。

颇为惊喜看到第20窟的西立佛复原像,消失千年的云冈“西立佛”据介绍可算是首次公开展出。这件展品是云冈研究院最新修复成果,实物早已坍塌,即便在云冈石窟景区也无法观摩。根据1992年发掘出土的众多佛像石块,云冈研究院借助三维扫描、数据计算等现代数字技术,再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对西立佛做出了虚拟修复和缩小比例的3D打印形象,让观众有幸得以探寻其“前世今生”。


与其他诸多石窟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场一枚断指雕塑虽说无比叫人可惜,但在此情境下,不由也有了“竖起大拇指”般的夸赞之意。


第三单元是坐在草蒲团坐垫上观看的,这一部分名曰“光息”,是一场全息的云冈石窟光影艺术。近30分钟、7个篇章内容将云冈石窟的历史、纹样、石刻连环画、第12窟伎乐演奏等“活化”展示。4K全景光影、激光雕刻等多种形式,搭载现代科技手法,呈现云冈石窟自开凿、保护至当代活化的全历程,带领观众踏上一段跨越1500年的、令人感动的北魏人文艺术之旅。


本以为光影艺术是收尾,但走出多媒体厅,迎来的却是新的一章——关于云冈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一单元展示了艺术家们以不同媒介续写千年遗产。油画重构开凿现场的历史想象,摄影凝练石壁的时间肌理,雕塑以汉白玉、砂岩等材质对话造像的哲学韵律……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在传统与实验之间,捕捉云冈艺术的气韵与精神内核,在当代文化的场域中,激荡出新的回响。


整场展览下来,文物、3D复原、VR交互体验,多元媒介相辅相成,体验十分丰富,就连最后的文创区也十分抓人眼球。正如策展所言,这不仅是一场单纯的文物展览,更是“古与今的双向奔赴”——“云海相望,是石窟中的风、是光影里的振动、是舞动中的韵律、是当代笔下的色彩。当第一声凿击唤醒武州山的沉默,岩石开始了它的觉醒。千年沉睡被信仰叩响,坚硬的石头化作佛陀低眉、飞天衣状。这里不仅是起点,更是一场唤醒永恒生命的相遇,是此时此刻,你与云冈石窟不可错过的千年一面。”

云冈石窟,相信我们会再见面,下一次,是实地,面对面。

责任编辑 钧承
审核 许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