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变与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危机的深度解析

文:澳門法治報國際觀察組(周新政 蘆葆霖 張海星 許曉宇 天樂 田榮哲 )
一、荷兰政治变局与斯霍夫政府的政治遗产
2025年荷兰大选以极右翼自由党(PVV)惨败告终,六六民主党(D66)与自由党各获26席,但D66凭借阿姆斯特丹1.5万票优势成为第一大党。看守首相斯霍夫领导的联合政府早在6月因内讧垮台,其9月越权接管中企安世半导体的行为,被普遍视为选举前的政治豪赌。宪法明确规定看守政府不得做出重大决策,斯霍夫却以《商品供应法》为工具,强行没收中资控制权,最终遭选民抛弃。
二、法律争议与地缘政治动机
斯霍夫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存在三大争议:
法律越权:援引1952年《商品供应法》这一冷战工具,冻结闻泰科技99.99%股权并罢免中国籍CEO,开创了"合法掠夺"外资企业的危险先例;
政治投机:民调显示自民党支持率低迷,试图通过"反华牌"拉拢美国支持,甚至被曝受美方施压;
经济后果:安世半导体占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70%份额,其中国工厂的出口管制导致大众、宝马等车企面临停产风险。
三、中方的精准反制与全球供应链震荡
中国采取多维度反击:
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中国基地出口汽车功率半导体等核心产品,直击欧洲汽车业命脉;
稀土管制:对含中国稀土成分的光刻机实施出口许可制度,影响ASML等荷兰企业;
法律诉讼:计划通过WTO和欧盟法律程序揭露荷兰滥用《商品供应法》的歧视性操作。
四、中美贸易协议的地缘政治影响
11月10日即将签署的中美协议包含关键条款:
美方下调对华加征关税10%,延长部分豁免至2026年;
中方承诺三年内每年采购2500万吨美国农产品,并暂停稀土出口管制。
这一协议间接削弱了荷兰"对华强硬"的战略价值,斯霍夫政府试图通过配合美国遏制中企换取政治支持的算盘落空。
五、欧洲汽车业的集体危机
全球供应链因安世半导体被接管陷入混乱:
德国车企每辆需装配500枚安世芯片,其中国工厂断供导致生产线停摆;
白宫11月2日宣布允许中国封装工厂恢复发货,暴露荷兰行动引发的供应链危机已超出可控范围;
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已停摆三条生产线,日产库存仅能维持至11月第一周。
六、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
产能替代困境:安世MOSFET芯片转换效率达98%,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商,认证周期需6-9个月;
地缘分裂加剧:欧洲晶圆厂与中国封测厂脱节,形成"设计-制造-封测"跨国协作新格局;
技术民族主义抬头:欧洲车企加速"自研+本土代工"闭环,比亚迪等企业已建设晶圆厂提升自给率。
七、事件启示与未来挑战
规则破坏代价:荷兰开"合法掠夺"先例,导致国际商业信誉受损,外资对荷投资意愿下降;
供应链脆弱性:单一芯片企业的动荡竟能瘫痪跨国汽车产业,凸显产业链重构紧迫性;
新政府考验:D66主导的联合政府需解决三重难题:安世股权补偿、修复对华关系、缓解欧洲盟友压力。
这场由政治私利引发的国际危机,最终需要以多边协商收场。荷兰需要明白,在半导体这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更没有政客可以肆意妄为而不付出代价。
文:澳門法治報國際觀察組(周新政 蘆葆霖 張海星 許曉宇 天樂 田榮哲 )
責任編輯 天樂
審核 許曉宇
